湖北蜂业

天马蜂2011-09-26 22:31:23国内地区养蜂业概况14477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全省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人口5446.8万人。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70%。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无霜期230~290天。由于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夏有酷暑,冬有严寒,干湿交替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3~18℃。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mm以上。春季气候处于冷暖气流交替地带,冷空气活动频繁,每7~10天出现一次不同程度的冷空气侵袭。秋末冬初干旱少雨,天气晴朗,气温居高不下。这种气候对蜂群的春季繁殖复壮及秋季安静平稳进入越冬期极为不利。

一、养蜂资源

(一)蜜源资源

主要蜜源春季有油莱、紫云英、柑桔;夏季是荆条和乌桕、芝麻;秋季为棉花。此外在部分地区还有刺槐、苕子、柃。

1.油莱分布范围大,从山区到丘陵、平原均有种植,1991年面积达61万公顷。花期内品种而异,白菜型始花期为2月上旬,甘蓝型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花期长达2个月,其中盛花期约25天。在鄂西山区,低山区先开花15天左右,短途转地放养的蜂场可在同一个乡镇内连续采3个油菜花期。由于油菜开花较早,湖北多数蜂场在早、中花期繁殖蜂群,晚期集中采蜜,一般群均可产蜜15~20kg

2.紫云英全省种植面积37万多公顷,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及鄂中丘陵和鄂东低山区。花期从4月上旬至5月初,盛花期约半个月。常年群均产蜜25kg,丰年达35kg,最高年份曾超过50kg。

3.柑桔1991年发展到9.2万公顷。分布较广,已经成为全省主要蜜源。花期从4月上句至5月上旬,常年群产蜜10kg,丰收年20kg。

4.刺槐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具有采蜜价值的成片林带主要生长在鄂西北的随州、襄阳、老河口一线。花期多从4月末到5月初,约10天。江汉平原开花比鄂西北约早3~4天。刺槐是部分县、市春夏交替期的一个重要过渡蜜源。

5.乌桕全省成片分布区在鄂西南的恩施等8县市、鄂东北的大悟等5县及鄂西北的南漳、随州;鄂中丘陵区的少数县、市也有零星分布。集中成片的面积为3.4万公顷。6月初开花,高山晚至6月5日,花期15~20天。短途转地可采2个花期,一般年份每群产蜜10kg,丰年30kg左右。

6.荆条全省大部分低山、丘陵与岗地均有分布,集中于大洪山一荆山和桐柏山南线的广水等7县市花期从6月上旬持续到7月底。流蜜期约25~30天。正常年景一群峰可收蜜20kg。

7.芝麻1991年种植面积为12.8万公顷,历史最高的1953年,曾达2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鄂北和长江、汉江沿岸的36个县、市。早熟芝麻7月中旬开花,晚熟品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开花,盛花期约20天,除鄂北少数县市外,芝麻种植区多种棉花,多数蜂场所采的芝麻蜜常混入棉花蜜。

8.棉花湖北是中国的重要棉花产区之一,1991年种植面积为46.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东浅丘及鄂北岗地的43个县市。7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结束。正常年景一群蜂可采蜜20kg左右。棉花是湖北秋季最后一个大宗蜜源,对培育越冬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柃在鄂东南的幕阜山区分布面积大,集中成片的产区是崇阳、通山、通城3县交界处。一般10月下旬开花,花期正值秋末冬初,中蜂蜂群均产可达10~15kg。柃蜜畅销,近年来常有饲养西方蜜蜂的蜂场转地采集。

10.山花主要指鄂西南山区以五倍子、乌泡为主的野生灌木、乔木蜜源。花期从8月上旬直至10月中旬。是鄂西定地饲养中蜂的丰要蜜源。其中的五倍子蜜具有药用价值,乌泡蜜色浅芳香,市场畅销。

(二)蜂种资源

1.中华蜜蜂

是湖北本地的蜂种,饲养量15万群,集中分布在鄂西山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约有5~6万群;郧阳地区约有3—4万群;神农架林区和宜昌市、襄樊市的山区县、鄂东大别山南麓及鄂东南幕阜山北麓的低山区均有分布。全省活框饲养的中蜂约有5万群,其中鄂西自治州2万群,鄂东中蜂已全部新法饲养。

2.西方蜂种

湖北约有25万群左右的西方蜜蜂,95%以上为意大利蜂,在湖北已有70年的饲养历史。1975~1979年,先后引进了意大利原种蜂、安纳托利亚蜂、塞浦路斯蜂、高加索蜂、卡尼鄂拉蜂,分别保存在荆州种蜂场、宜都和麻城养蜂场。1981年,农垦部从美国引进了100只美意黄金种蜂王,在国营金水农场养蜂场保存繁殖。湖北饲养西方蜜蜂最多的是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地区,其次是黄冈地区、孝感地区和襄樊市。

3.蜂群总数

1957年全省养蜂5.5万群,1973年为14.8万群,1975年24.5万群,1980年36.5万群,1982年46.3万群,1988年40.5万群,1991年42.3万群。

(一)古代养蜂

南宋(1127~1279年)张帮基著《墨庄漫录》记载中国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湖北黄州任团练史时,常以蜜为洒,并作蜜酒歌,这说明当时鄂东养蜂已有一定规模,蜂产品的加工利用范围扩大,也是中国蜂蜜酿酒的最早记录。明朝中期(1368~1644年),钟祥县志记载东部乡下养蜂最多的户,中蜂群数达百余群。

(二)西方蜜蜂的引进及民国时期的养蜂业

1922年公派日本留学的麻城秀才颜行义回国后,在麻城组织了“农业劝业所”,颜任所长,倡导育蚕、苗圃和养蜂。颜氏还请其亲戚范睢鹏到劝业所学养蜂。他们将中蜂改为活框饲养,巢框为正方形。这是湖北中蜂活框饲养最早记载。同年,由湖北省实业厅投资引进意大利蜂10群,创办了麻城县养蜂场,并任命范睢鹏为第一任技术员。到1926年发展到500群,产蜜5吨。

1926年,江陵县程泽成等从北平(现北京)李林园蜂场购买30群意蜂,同时从北平请两名师傅到江陵传授技术半年,在荆州南门外办起了“三化蜂场”,1932年,江陵纪南人氏黄年三自费到北平李林园蜂场学习养意蜂,于1933年办起了“荆南蜂场”;为了探索转地放蜂经验,他们还于1936年到上海华绎之蜂场学习转地养蜂技术。30年代,湖北饲养西方蜜蜂的养蜂场增多。据记载,武昌县李新武的“合群蜂场”,有蜂百余群;鄂城胡承箕的“立达蜂场”养蜂50多群;荆门沙洋吴远威兄弟的“延陵蜂场”有蜂100多群,年产蜂蜜4吨;宜都李书林、胡柱生、卞进生所办的养蜂场,各有意蜂10多群。新法养蜂所需巢础,开始从北平邮购,1935年麻城颜行义之孙颜伯英通过“佛声堂”的牧师,从美国鲁特养蜂公司引进一台巢础机。他白天养蜂,晚上全家生产巢础,供应本地及外地养蜂户。

(三)蜂场所有制形式及其沿革

本世纪50年代,最早建立的一批国营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办起了首批国营与集体所有制养蜂场,到70年代末,湖北的国营与大型集体蜂场在全国各省居首位。较著名的养蜂场有:国营金水农场养蜂场、湖北省农垦厅实验养蜂总场、麻城县养蜂场、宜都县养蜂场及江陵县荆州蜂场。据1978年统计,全省养蜂千群以上的大型蜂场12个,500群以上的中型蜂场18个。因此,50年代是湖北养蜂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60年代与70年代期间,对个体专业养蜂有一定限制,国营蜂场和集体蜂场在全省蜂业中占主导地位。1979年以后,养蜂业开始实行联产计酬的承包责任制。国营蜂场多将蜂群租赁给养蜂员,依蜂群数量收取折旧资金和蜂群增长基金,经济盈亏自负。集体蜂场则将蜂群、蜂具作价给养蜂员,生产、经营完全白主。这一时期,养蜂专业户迅速发展。个体养蜂成为生产主体,蜂群数量增加到46万余群,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之后,养蜂生产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三、推广养蜂生产新技术

(一)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自20年代,鄂东开始活框饲养中蜂后,30年代宜都亦有人用新法过箱饲养中蜂。到1958年,黄冈、咸宁两地区因交通便利,外地客蜂入境放蜂时传播了西方蜜蜂的饲养技术,两地区的大部分中蜂改为活框饲养,但鄂西仍沿用传统方法饲养中蜂。1962年,恩施县第一中学教师陈博根据《中国养蜂》杂志介绍的方法,利用业余时间过箱中蜂,蜂蜜产量倍增。80年代初,湖北省农业局派人到鹤峰山区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推广工作卓有成效。10年间,鄂西自治州的8个县、市共过箱中蜂2万多群,占本州中蜂的1/3;推广中蜂10框标准箱1万多套。与此同时,鄂西北的房县、神农架林区也开始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本省中蜂的活框饲养技术与西方蜜蜂饲养大致相同,但在管理过程中更注重防治蜡螟和控制迁飞。

(二)西方蜜蜂的饲养管理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湖北秋季缺少大宗蜜源,加之初冬天气晴朗干燥,蜂群秋衰极为严重。春季阴雨低温时间长、寒潮频繁,一直持续到4月上旬后才能稳定回升,这种气候对蜂群春季复壮极为不利。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有近半数的蜂场于12月初转地两广,利用1~2月的油菜、紫云英提早繁殖,于3月初返回湖北,投入到本省的油菜、紫云英两大花期,可获取占全年产值60%的养蜂收入。进入80年代,南方的紫云英与油菜面积减少,绝大多数蜂场都改为本地越冬春繁。现多数养蜂员已把秋季管理作为全年养蜂工作的重点,近几年逐步探索,总结一套新的越秋及春繁技术措施。其要点是:当秋季外界大宗蜜源断绝之后,及早培育越冬蜂,保持群内饲料充足,于10月上旬放宽蜂路,控制蜂王产卵,以减少工蜂体力的消耗。还有一部分蜂场采取暗室管理的方法,即10月上旬扣王断子后,于10月末或11月初将蜂群移往黑暗通风的越冬室,以避光和降温方式促使蜂群安静,强制性地减少越冬蜂的活动量。这种方式能使越冬蜂量增加一倍,群势保持56框蜂。到第二年的1月下旬开始春繁,加强奖励饲喂并保证巢内哺育幼虫的花粉需求,辅以内、外包装保温,抵御早春的低温寒潮。经过约60天的繁殖,到油菜开花流蜜时,生产群势可达14~16框蜂。

据40年来的统计,50年代平均每个养蜂员年生产蜂蜜约1500kg;70年仍然保持了这一水平。80年代后期,因饲料糖价格上涨,一部分养蜂者将低等蜜留作饲料,平均年销售商品蜂蜜约1000kg。1978年以前,约有70%的蜂场不生产蜂王浆。1985年以来,蜂王浆生产技术普及,生产蜂王浆的蜂场已占到西方蜜蜂养蜂场的90%,生产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多数养蜂场年平均群产蜂王浆400g左右。

湖北中部与东部的养蜂场,在春季的油菜、紫云英花期结束后,部分蜂场北上河南、安徽采刺槐和枣花,于6月中旬回湖北采乌桕;另一部分蜂场则在湖北采刺槐后转入荆条、乌桕场地,7月底均转入本省芝麻、棉花场地,直至秋繁后回原地越冬。西部的荆州、宜昌等地。柑桔、刺槐花期结束后,转入鄂西乌柏场地,7月返回本地采芝麻、棉花。这些蜂场的年转地总距离在1000km以内。但也有少数蜂场1月底进入四川繁殖蜂群,采完油菜后回到湖北。

(三)多种蜂产品的开发生产

湖北省的蜂王浆生产始于1961年,由麻城县养蜂场、金水农场养蜂场试产成功,1982年后在全省推广普及。1982年,龙感湖农场牧蜂场熊应安等人试生产蜂毒成功,当年以每克75元价格售出蜂毒品粉50g;1983年,该场1000群蜂生产蜂毒品粉约5008,为全省之冠。蜂花粉的生产技术,1982年厉才在湖北普及,1984~1985年,襄阳、随州等县市的蜂花粉商品量居全省之首,每县收购蜂花粉1~3吨。全省的蜂花粉产量约10~20吨。本省的蜂胶生产于1980年从天门、黄冈开始,1983年1月,省扬子江蜂业公司从北京请来专家传授蜂胶生产与收购检验技术,当年收购商品蜂胶3吨。1980年末,全省的蜂胶生产量均维持5~10吨。1980年,湖北省科委拨给黄冈地区微生物研究所科研款l万元,用于巢蜜生产项目;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与麻城县养蜂场联合生产巢蜜,均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1984年,随州市养蜂专业户陈尚发在湖北省土产进出口公司的帮助下,生产出盐制雄蜂蛹样品10多公斤,出口到日本受到好评;1985年盐制雄蜂蛹的产量上升到300kg。最近几年,全省约有5~7个县、市推广了雄蜂蛹生产技术,年出口蜂蛹1~3吨。大部分县市已经学握了这项技术,但蜂蛹的销路不畅。

(四)蜜蜂疫病防治

湖北省的蜜蜂疫病防检体系,由各县、市的动物检疫机构和35个县市养蜂管理站联合组成。这些机构按照农业部颁布的《养蜂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的蜂病检疫对象,对本县市及外地入境的养蜂场进行检疫,发现新的疫情及时上报省养蜂管理站和省动物检疫站,省站接到疫情报告后迅速向各县通报疫情动态和预防措施及治疗药物,使末发病地区及早预防。

(五)蜜蜂良种繁育

70年代中期,在江西养蜂研究所(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的指导下,江陵、麻城、松滋三县市建立了种蜂场,与其它十几个大型蜂场一道承担了“长江中下游流域蜜蜂新品种培育”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配制了几个蜜蜂双交、三交组合,同时在湖北全省范围内推广卡尼鄂拉蜂与本地意蜂的杂交组合,利用杂种优势增加蜂蜜产量。70年代,有7个县级养蜂场列入全省种畜场序列。1991年,湖北省农牧业厅、财政厅决定减少种畜场数量,全省只保留25个重点种畜场,松滋县种蜂场依然保留。

1987年以来,湖北蜜蜂良种推广的重点是引进浙江蜂王浆高产种王。已有20多个县市分别从浙江平湖、肖山和浙江农业大学引种,在本县繁殖推广。1990年,农业部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意”种王100只,广水市养蜂管理站和松滋县养蜂场分两次引进25只保纯繁殖。

(六)养蜂基地建设

从1986年起,在国家计委、农业部和湖北省计委的支持下,江陵、广水、公安和祟阳、新洲、随州分别被列入国家养蜂生产、蜂产品出口体系及蜂产品商品基地建设计划。另有鄂西自治州被批准为养蜂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国家计委和农业部累计下拔投资、拨改贷资金和贷款300万元,湖北省及地、县配套资金280万元。这些基地项目为全省养蜂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已有4个蜂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验收。

四、蜂产品加工与销售

(一)蜂产品加工业兴起

湖北蜂产品加上业于60年代初开始起步,70年代初建立了少数韧具规模的加工厂。80年代个期,全省蜂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

1963年,武汉市东两湖农场养蜂场与武汉市同济医院协作,麻城养蜂场与县人民医院联合,将试生产的蜂王浆用于临床治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蜂产品加工利用的最初局面。到1973年,黄坡县养蜂场、武汉市东西湖区三店农场养蜂场、国营龙感湖农场牧蜂场都办起了蜂乳加工厂。3个厂当时的加工产值累计不超过100万元。1985年,全省以蜂产品为原料的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加工厂达13个,加工业总产值为1800万元,1988年产值达4053万元。1989年以来,年加工产值均超过5000万元。全省蜂产品加工用蜂蜜每年约需2000~3000吨,蜂王浆约50~90吨。蜂产品加工从业人数约1500多人。

(二)蜂产品制品的主要品种及获奖产品

主要种类有王浆蜜、人参蜂王浆、双宝素、瓶装蜜、Vc蜂王浆、盐制雄蜂蛹、花粉精、蜂蜜汽水、蜂蜜酒以及纯蜂五浆冻干粉等10大类。不同的剂型、规格、包装共有100多个。从1983年起,湖北将蜂王浆、蜂胶用于化妆品配方,生产出王浆珍珠霜、蜂胶花露水、蜂胶护肤膏等10多种产品。一种以蜂胶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冬琳脂”,对皮肤止痒、防止冻疮的效果极佳,市场畅销。1984年,湖北省的蜂产品化妆品参加全国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受到当时来馆参观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田纪云的赞扬。万里指出:蜂产品用于化妆品的前景广阔,产品要争取进入国际市场。

从1982年到1990年,先后有3种产品获湖北省优质产品奖,3个产品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1个产品荣获解放军全军优质产品称号。在第31届、32届国际蜂产品博览会上,湖北省有8个产品分享国际养蜂者协会颁发的金奖与特别金奖,还有4个产品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分获金、银、铜奖。麻城县养蜂场研制的蜂蜜汽水,于1982年受到湖北省人民政府“卫生食品”奖励。其后麻城县养蜂场向全国7省区的10多个单位转让蜂蜜汽水技术。湖北的蜂产品加工厂多由养蜂场发展而成,经过近10多年自筹资金和国家资助进行技术改造,累计投资额达1500多万元,已形成系列生产规模。

(三)蜂产品贸易

1950年,全省收购蜂蜜22.8吨;1952年超过100吨;1959年突破1000吨;历史最高年的1978年达到11035.3吨;1981~1991年徘徊在8000吨左右。

70年代末,蜂王浆产量约10~15吨,80年代初增加到30吨以上,80年代中期以来,年产量为50~70吨。1966年以前,对外销售的蜂蜜全部调上海口岸。1966年自营出口蜂蜜76.27吨,同时也向上海外贸供货。1967年直接出口蜂蜜756.47吨,1968年超过1000吨。最高的1979年自营出口3062吨,连同调上海出口的蜂蜜共达7062吨。近10年的出口量徘徊在2000吨上下。湖北蜂蜜外销市场主要是日本,其次是美国、德国、比利时等10多个国家。70年代畅销品种是紫云英蜜,其次为野桂花(柃)。

70年代,湖北所生产的蜂王浆主要供应本省的3个蜂乳厂。1981年,省土产进出口公司首次销往香港蜂王浆50kg;1984年后,湖北省扬子江蜂业公司先后经北京、大津、大连、南京等外贸口岸出口蜂王浆,最初年出口量约18吨,“七五”期间,湖北从事蜂王浆出口加工的厂家有4个,每年出口蜂王浆和蜂王浆冻干粉折合鲜王浆约50~80吨,最高的1989年超过90吨。除蜂蜜、蜂王浆原料外,武汉市长江、洪山两个制药厂,近两年开始向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销售“人参蜂王浆”、“u服蜂乳”等制成品。省扬子江蜂业公司,近两年还向欧洲国家出口含蜂胶和蜂王浆的化妆品。

五、养蜂管理与科技交流

70年代以前,农业部门负责养蜂生产管理与技术推广;商业供销部门负责蜂产品收购、销售;外贸部门负责出口。以供销部门为主的3个部门协调配合,共同管理湖北的养蜂生产。此外,省农垦局也有人分工管理国营农场的养蜂业。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养蜂业在农业生产中率先实施产、供、销一体化试点。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养蜂业的管理格局由此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一)省级养蜂管理机构与职能

政府主管养蜂生产的部门是湖北省农牧业厅,具体办事机构是湖北省养蜂管理站,其职能是负责组织贯彻执行有关发展养蜂业的方针政策,技术推广与培训,蜜蜂疫情调查统计,对地县养蜂技术、管理工作成绩的考核与表彰。10年来,全省共有7个单位和14名养蜂专职技术人员被农业部授予养蜂业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另有3个单位和10名养蜂工作者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共湖北省委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还将2名养蜂员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5名养蜂员评为省劳动模范。

(二)县级养蜂业的管理形式与方法

湖北省的县级养蜂管理分3种形式:兼职人员管理、专职人员管理和专门机构管理。其中专职机构管理是主要形式,机构名称为养蜂管理站或蜂业管理站。这些机构均由县、市编制委员会或县、市人民政府直接批准建立。县市养蜂管理站是隶属于农牧局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大多数县级管理站由7~9人组成。湖北省的县、市政府在批准成立机构时,就明确规定县级养蜂管理站同时具有5种职能:普及推广养蜂新技术;安排蜜源场地;防治蜂病和出入境蜂群检疫;协助工商和技术监督部门监测县内蜂产品生产、购销质量;疏通蜂产品流通渠道。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养蜂管理站将全站人员分片固定,每人管理几个乡镇,在重点养蜂乡(镇)下划2~3片,片内选择技术精湛、具有为公众服务思想、蜂群数量多、在当地养蜂者中威信高的养蜂科技示范户作“片长”,由县市农牧局发聘书,成为本地的“养蜂协管员”,然后委托他们负责片内养蜂管理的具体事务。湖北的县级养蜂管理与服务已形成以养蜂户为基础,协管员为骨干的网络体系。到1991年末,湖北省共建立了35个县级养蜂管理站,占全省86个地、市、州、县行政建制的40%。全省所有的养蜂重点县市都有机构负责具体服务事项。

湖北县级养蜂机构的经费,全部来自蜂产品的经营盈利。养蜂管理与养蜂者建立起‘种相互依存、自我发展的全新的“共荣”关系。1990年,全省县级养蜂站共经营蜂蜜3341吨,蜂王浆66.2吨,蜂胶5.14吨,蜂花粉5.45吨,总经营额达到2017万元,盈利103.1万元。从1986~1990.年,全省的各县养蜂站共举办大型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140多次,有近万名养蜂员参加了学习。基本上将全省所有的养蜂员培训了一次。

(三)职业教育与专业人才队伍

湖北省的农业院校尚未开设养蜂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是自学成才人员。为了系统选拔和培养专业人员队伍,湖北省农牧业厅分别于1985年和1986年举行了两次全省性的农民养蜂技术员的正规选拔考试,有310人通过考试获得湖北省农牧业厅颁发的养蜂技术员资格证书。1991年,在湖北省技术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湖北省农牧业厅举行无规定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晋升中级和助理级职称的专业课和基础课考试,共有50名养蜂技术人员通过考试取得了职称晋升资格。

1981年以来,福建农学院蜂学系、陕西省农业学校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农业学校的养蜂专业多次在湖北招收大学本科和中专生。截至1991年,已有15名中专生和16名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分回湖北,其中的一半留在养蜂岗位。

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养蜂员,主要依靠各县市养蜂管理站对其培训提高;后备养蜂技术队伍的产生,主要依赖“以师带徒”方式

(四)科技研究与成果

7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以湖北为中心,开展了“长江中下游流域蜜蜂新品种培育”科研项目,有10多个大蜂场承担协作任务,其中江陵县荆州种蜂场和松滋县种蜂场于1982年获得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科技成果奖。1987年,鄂西自治州畜牧局开展的“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推广”,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鄂西自治州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项目还于1990年获湖北省“星火”科技成果一等奖。1991年,鹤峰县畜牧局的“中蜂王浆生产技术”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湖北省扬子江蜂业公司等单位的“蜜脾热风脱水”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孝感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国营龙感湖农场养蜂场的“蜂毒生产技术”获黄冈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二等奖。自1987年以来,还有一批养蜂研究项目在地、县获得奖励。

(五)对外交流

1977年,湖北金水农场养蜂场派员参加了农林部、经贸部派出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养蜂业考察组。

1979年,日本东京丸一蜂蜜交流小组来武汉,参观了东西湖三店农场养蜂场。同年5月,罗马尼亚国家养蜂者协会副主席哈尔拉什率访问团,到金水农场养蜂场和东西湖三店农场养蜂场参观访问。并与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座谈。

1980年,日本养蜂协会副理事长清水进一带领“全日蜂蜜业界访中团”,访问了金水、三店两个农场的养蜂场,中日双方蜂业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1982年,日本“转地养蜂协同组合”代表团到武昌、江陵、枝江、宜昌等县市考察春季蜜源及养蜂生产。

1983年,日本加藤美养蜂园的代表到金水农场养蜂场访问。

1983年,以湖北省农业局为主组成的蜂产品考察组访问罗马尼亚,就中罗两国蜂产品加工合作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与交流。

1984年,日本日新蜂蜜公司岸野俊英等3人到武汉交流蜂蜜加工技术。

1988年,国家科委赴大别山老区开发团组织麻城县养蜂场、龙感湖农场养蜂场等单位赴罗马尼亚访问并考察其养蜂业。

1988年,古巴共和国农业部官员丹尼尔·富埃尔特斯和拉蒙·利纳雷斯,为执行中古科技交流协议,到湖北着重了解养蜂生产、组织管理、养蜂协会活动及蜂疗成果。古巴专家访问了麻城市养蜂场。

(六)养蜂社会团体

1.湖北省养蜂协会

成立于1981年11月,是在湖北省养蜂技术协作组和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养蜂组的基础上建立的。1974年,由湖北省土产公司联合省农业局、外贸局及各大型养蜂场,成立了湖北省养蜂技术协作组,目的是联合大型蜂场和科研单位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协作组由省土产公司牵头,办公地点设在国营金水农场养蜂场。这个组织对70年代湖北蜂业生产的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1979年,湖北省畜牧兽医学会成立养蜂学组,分别在1979年和1980年召开两次大型学术报告会,交流论文60多篇。养蜂学组逐渐取代了协作组活动。1981年,省政协副主席周季方和省科协副主席郭欣联名召集省农业、商业、外贸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协商筹建湖北省养蜂协会。同年11月,湖北省养蜂协会成立。第—任和第二任理事长均是陈文章。现有会员170名。办公地点挂靠在湖北省扬子江蜂业公司。10年间,共举办大型学术活动12次,共有135篇论文参加湖北省科协主办的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其中有25篇分别荣获第一至第三届优秀论文奖。协会会员撰写的学术论文有8篇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另有18人被全国中蜂协作委员会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1年末,全省已有38个地、县建立了地方养蜂学术团体,共有会员3700多人,为活跃基层的养蜂科技活动起到了较大作用。

2.湖北省蜂产品行业协会

成立于1988年2月,以蜂产品经营与加工单位为主体,会址设在湖北省上产果品公司。蜂产品行业协会成立后,在蜂产品市场质量监督方而做了大量的工作。

3.湖北省食品工业协会蜂产品加工协会

1990年4月成立,全省的蜂产品加工厂均为会员单位。会址设在湖北省扬子江蜂业公司。成立后为省优质蜂产品的评比及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等做了一系列工作。

(七)养蜂出版物天马蜂,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刊物有:《科学养蜂之研究(上编)》、《湖北省国营金水农场养蜂经验》、《实用养蜂法》、《蜂王浆生产技术》和《湖北养蜂》杂志。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