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地放蜂前,要做好转地目的地的蜜源调查,安排放蜂场地,确定转地日期,预定转地车辆等工作。还要做好蜂群的安全检查,固定巢脾,捆绑好蜂箱,准备随蜂携带的工作用具和生活用品等。
浏览量:3822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9:50
-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花期不一;山区地带,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同一蜜源花期也有差异。为了充分利用蜜源,躲避自然灾害,快速繁殖蜂群,增加蜂产品产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有目的地转地放蜂。
浏览量:4565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9:30
-
越冬蜂群,尤其室内越冬的蜂群,由于越冬饲料质量或管理不善等问题,在越冬后期,蜂群容易出现下痢病,对蜂群危害很大。若蜂群出现下痢症状,可将下痢蜂群移入一间温暖的房间,摆在窗前,使正午的阳光直射巢门,让蜜...
浏览量:4248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9:08
-
不论室内越冬还是室外越冬的蜂群,在越冬的后期都要注意其饲料贮存问题。如发现蜂群饲料不足,应及时补入预温蜜脾,如饲料贮存严重不足,甚至已出现蜜蜂饥饿死亡,就应及时救治。救治的方法是,将饥饿的蜂群移到温暖...
浏览量:4004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8:47
-
蜂群入室的头几天要勤观察,当室温比较稳定后,可10天左右入室查看一次蜂群。在越冬后期,室温容易上升,要每隔2~3天观察一次蜂群。对异常蜂群及时采取措施。特别是越冬后期,越冬室要注意不要透光,控制好室内...
浏览量:3815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8:21
-
越冬室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75%~85%之间。越冬室太干燥或太潮湿都不利于蜂群安全越冬。湿度过高,未封盖的蜜脾会吸水变质,影响蜂群健康。过于干燥的越冬室,同样对蜜蜂有害。干燥的空气能吸收蜂蜜中的水分,促...
浏览量:3397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7:52
-
越冬室温度最佳为-4~4℃之间。室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饲料消耗。当室温升高时,可打开越冬室的通气窗增加通风量,或放置排气扇增加通风量,扩大蜂巢巢门。整个越冬期室温要宁冷勿热。越冬室通气孔要有防光设施,...
浏览量:3265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7:29
-
蜂群入室宜在傍晚进行,把巢门关闭,轻轻将蜂群搬入室内,按一定秩序摆放蜂群。巢门朝向墙壁,放置两排,每排可放3~4层,上层为弱群,中层为一般群势,下层为强群。暗室空间大,也可以背靠背分层叠置,巢门都朝向...
浏览量:3195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7:06
-
室内越冬是北方高寒地区为保障冬季蜂群越冬安全常采用的方法。建有专门的地上、地下或半地下越冬室等设施。近年来在长江以南有些地区也采用暗室越冬,以防止下列因素对蜂群造成伤害:个别养蜂村的蜜蜂多,转地南返抵...
浏览量:3348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36:40
-
理想的产浆群,单王群在8框蜂以上,双王群在12框蜂以上。产浆区要求无蜂王,有较多的适龄泌浆蜂和充足的蜜粉饲料,产浆区和繁殖区以隔王板隔开。卧式蜂箱用框式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蜂箱一侧,另一侧为产浆区。当蜂...
浏览量:3383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23:49
-
蜜源流蜜后期,蜂群的管理措施要根据下一阶段的生产任务而确定。如果下一阶段要转地放蜂,继续追花夺蜜,那么,蜂群在管理上就要注意繁殖后继采集蜂,并且最后一次取蜜可适当取净,少留饲料。如果下一阶段无蜜可采,...
浏览量:3493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22:37
-
取蜜期要根据花期长短,及下个花期到来的日期处理好采蜜与繁殖的矛盾。开花盛期要促进工蜂积极采集。在本花期流蜜结束,到下个花期流蜜结束仅一个多月,且以后一段时间暂没有主要蜜源流蜜,可对组织好的采蜜群限制蜂...
浏览量:3697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22:11
-
在大流蜜到来之际,如果蜂群本身很强壮,已加继箱,花期不超过一个月,只需调整蜂巢,把子脾调入巢箱,限制繁殖,继箱为空脾,储蜜即可。如花期超过一个月以上,采蜜的同时,还要定期给巢箱调入空脾,兼顾繁殖后期采...
浏览量:4018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20:22
-
工蜂羽化出房约18天后才开始采集,采蜜季节,其寿命为一个多月。也就是从卵算起,离大流蜜期50天左右,到流蜜结束前39天左右为理论上的最佳采集蜂。实际上,流蜜期工蜂的平均寿命要超过一个月。开始繁殖采集蜂...
浏览量:3647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19:51
-
抽取巢箱内2张老蛹脾,1~2张卵虫脾放入继箱,同时加过2张蜜粉脾作边脾,巢箱保留3~4张卵虫脾或新蛹脾,加入1张空产卵脾,l张蜜粉脾。随着气温的升高,蜂群不断壮大,逐渐增加巢脾的数量。
浏览量:8226 次更新时间:2011/7/21 17: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