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毒的组成
蜜蜂毒的组成十分复杂,大约有40多种生理活性成分(详细将在蜂疗制品加工中叙述)在此只针对干全蜂毒主要几种活性组成进行介绍。
在蜜蜂毒中还含有的其他十多种活性肽:蜂毒明肽(apamine)、肥大细胞脱颗粒肽(mastcelldegranulating-peptide,MCD,肽)等。
1、多肽类:蜂毒肽(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e)和肥大细胞脱粒肽(MCDpeptide)等十多种肽。
⑴蜜蜂毒中含量最大的是抗凝血性肽蜂毒肽(melittin)占全干毒的40-60%,是蜜蜂毒中最重要的成分,其药用价值也最高,在美国佬现市价高达526.8美元/mg。1952年纽曼(W.Neumamn)和哈伯曼(E.Habermamn)采用纸上电泳法从蜂毒中首次分离出来,具有直接溶血作用。蜂毒中含有两种蜂毒溶血肽,即蜂毒溶血肽I和蜂毒溶血肽Ⅱ。蜂毒溶血肽I由2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840。氨基酸组成顺序为:
GIGAVLTTGLPALISWIRKRKQQ•NH2,蜂毒溶血肽Ⅱ由27个氨基酸组成,具分子结构与蜂毒溶血肽I的区别主要是21~27位上氨基酸组成稍有不同,其21~27位上氨基酸组成为:-SKRRKQQ•NH2
A、丙氨酸,C:半胱氨酸,G:甘氨酸,H:组氨酸,I:异亮氨酸,K:朝氨酸,L:亮氨酸,N:天冬酰胺y:脯氨酸,Q:谷氨酰胺R:精氨酸,S:丝氨酸,T:苏氨酸,V;短氨酸;W:色氨酸
蜂毒肽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同种蜜蜂的蜂毒溶血肽氨基酸排列稍微有些不同,但是其基本结构和生物活性是相同的。1971年,人士合成了蜂毒溶血肽I和蜂毒溶血肽Ⅱ。合成品和天然品一样具有溶血以及其他生物活性。
蜂毒肽(melittin)对平滑肌无直接作用,但对细胞膜具有强烈的吸附性质,具有溶血作用或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从结构上看,N末端的氨基酸大多是含有较为疏水性基团的氨基酸,C末端的氨基酸多为含有亲水性基团的氨基酸,具有一种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药理作用:具溶血、肥大细胞脱粒,无直接对平滑肌作用及强烈的细胞膜吸附作用和激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起抗炎、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
药效作用:抗血凝、活血、扩张血管、细胞器破损快速修复、抑菌抗炎和表皮激活等作用。
⑵蜂毒明肽(apamine)占全干毒的1-3%,蜂毒明肽据认为是神经毒,对小鼠的LD50为4mg/kg(静脉注射);在静脉注射后先呈镇静作用,继而出现兴奋作用,引起呼吸困难而死亡,是蜂毒中另一种重要的多肽。其市价约为几十美元/mg。1964年,哈伯曼(E.Habermamn)等人从蜂毒中分离出该肽;它由18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038,分子中含有2个二硫键,其第13~14位上的精氨酸是神经毒性所必须的组成部分。1975年人工合成出了与天然品具有相同化学性质和生物学作用的产物。
结构式:18个氨基酸殘基,分子量为2038
CNCKAPQTALCARRCQQH•NH2
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作用大,静脉注射先呈镇静麻醉,后兴奋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致死。
药效作用:具有镇痛和激发神经的作用。
⑶肥大细胞脱粒肽(MastCellDegranulatingPeptide,简称MCD-肽)占全干毒的1-2.5%。肥大细的脱颗粒肽,顾名思义,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很强,使机体组织释放组织胺和5-羟基色胺,产生抗炎作用。皮内注射能提高局部膜的透过性;静脉注射还能引起降压作用。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体内广泛公布的肥大细胞发生脱粒而释放出组织胺而造成的。肥大细胞脱粒肽也是蜂毒中的一种重要多肽,1966年由费雷德霍姆(B.Fredholm)发现,1973年M.Billingham将之称为401-肽(Peptide-401)。具有与蜂毒神经肽相似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子中也含有2个二硫键,且其位置与蜂毒神经肽中二硫键的位置很相似,同时半胱氨酸间氨基酸残基的数目也相同,都具有碱性,C-末端残基都被酰胺化,不含芳香族氨基酸。但是由于其分子折叠不同,因此二者的活性截然不同。1976年德国人首次人工合成出了MCD肽,1980年报道合成品与天然品一样具有抗炎活性。
结构式:2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539,
IKCNCKRHVIKPHICRKICGKN•NH2
药理作用:对肥大细胞具有强烈脱粒作用,皮渗透性强,静脉注射能引起降压。
药效作用:具降压、扩张血管、增透皮和释放组织胺作用,提高人体抗炎和免疫能力。
蜂毒溶血肽是蜂毒中的主要活性物质,通常占干蜂毒重的50%,
⑷原蜂毒素
存在于蜜蜂毒腺中,是蜂毒溶血肽的前体物质,其生物活性比蜂毒溶血肽弱,且比它多了8个氨基酸。
⑸心脏肽
心脏肽(Cadiopep)由1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940,是一种毒性较低的多肽,具有抗心律失常和β-肾上腺素样活性。
⑹含组织胺肽
含组织胺肽(histapeptid)是奥康纳等人于1963年从蜂毒中分离出来的微量多肽,具有2种分子结构,且在这2种分子的C端均带有组织胺,其意义在于这是人类第一次从自然界中获得含有组织胺的多肽,现已能够人工合成。
⑺其他多肽
赛卡品(secapin)、托肽品(tertiapin)、蜂毒溶血肽F(melittin—F)等最早是由英国学者从蜂毒中分离出来的强碱性多肽。赛卡品由24个氨基酸组成,蜂毒溶血肽F由19个氨基酸组成,它们都具有与蜂毒溶血肽相类似的生理作用。托肽品由20个氨基酸组成,是一种神经毒素。
2、胺类:组织胺(Histamine)约占全干毒的0.1-1%及其它活性胺类。
⑴组织胺
早在1935年鬼子学者就发现蜂毒中存在组织胺。含量为0.1%-1.5%。1974年,欧文证实蜂毒中组织胺的含量与工蜂日龄有关。1984年,鬼子的井上秀雄报道:刚刚羽化出房的工蜂毒囊中组织胺的量极少,14—15日龄时可达1.4μg左右,21~22日龄时又降至0.9μg左右,28~29日龄时高达2.1μg左右,35—36日龄时为1.5μg左右。蜂毒中的组织胺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引起平滑肌和横纹肌的紧张收缩,使皮肤产生灼痛感。
药理作用:具扩张血管、增强通透、降压和致敏作用及调动免疫功能等作用。
药效作用:少量使用活血和脱敏及提高抗炎与免疫能力等。
⑵儿茶酚胺
小分子的儿茶酚胺类物质被认为是蜂毒中的抗炎成分之一。其含量的变化与日龄和季节有关。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身,在蜂毒中最先达到较高含量,14~15日龄时可达0.8μg左右;去甲肾上腺素逐渐增多,21~22日龄时可达0.4μg左右,35~36日龄时可达0.5μg左右。1982年,欧文等人证实8月中旬工蜂蜂毒中胺含量最高。另外,蜂毒中还含有5—羟色胺、精胺、精脒等,但含量极低,5—羟色胺量显著低于黄蜂中的含量;约含有0.54μg的腐胺。
3、酶类:蜜蜂毒中含有至少50多种酶类,现在主要介绍研究较多的2种酶,磷脂酶A2(pha-sphalipase-A2)约占全干毒的1-2%;透明质酸酶(hyalusonidaso)约占全干毒的1-3%等酶类。
⑴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酶几乎是所有动物毒素中共有的一种酶,但它没有直接毒性,其很强的生物活性使其参与蜂毒对组织的局部作用,促进蜂毒其他组分在体内的扩散和渗透。其分子结构尚未完全弄清楚,但已知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000~44000,N—端为精氨酸,分子中含有18个酪氨酸和少量的丙氨酸、苏氨酸,无游离的琉基;同时,分子中还含有半乳糖、果糖和甘露糖。刚羽化的工蜂毒腺中就含有该酶,羽化第二天活力达到最大,且这种强活力在工蜂的整个生命活动中一直保持着。
药理作用:具分解透明质酸的作用和致敏及调动免疫功能等作用。
药效作用:对骨关节软组织具有缩水作用,少量使用可脱敏和提高抗炎和免疫能力等。
⑵磷脂酶A2
蜂毒中的磷脂酶A2在被人证实之前曾有一个有趣的试验。1971年美国佬科学家使用蜂毒中一种被他们称为minimine的微量多肽进行果蝇幼虫生理活性的试验,发现当给果蝇幼虫注入亚致死剂量的该物时,幼虫只能发育成只有正常果蝇1/4大小的果蝇,但是它们的后代,无论幼虫或成虫,均为正常大小。1976年,P.H.Lowy等人证实,使果蝇发生此异常变化的minimine就是磷脂酶A2。磷脂酶A2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尤其是具有很强的溶血作用。
药理作用:具分解卵磷脂致敏作用和调动免疫功能等作用。
药效作用:少量使用可脱敏和提高抗炎和免疫能力等。天马蜂,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⑶酶抑制剂
蜂毒中蛋白酶抑制剂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这些抑制剂不易被胃蛋白酶水解,R-耐高温。当蜂毒注人人或动物体内后,其组分必定与被蜇对象体内的蛋白分解酶相遇,此时。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蜂毒中的其他酶类和多肽不被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