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上的若干转变问题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8-12 16:51:30海内外蜂业经济3046

摘要:提高我国蜂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需在蜂群管理、生产方式、产品质量、价格政策和市场贸易等诸方面进行转变,中国的蜂业才有大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蜂蜜生产;市场贸易;转变

2002年我国加入WTO后,在激烈的商战中蜂业生产和产品贸易受到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致使蜂蜜出口受阻,2002年蜂蜜出口量由2001年的11万吨以上,骤降至近7万吨。当然和欧盟等设置技术壁垒直接相关,但我国蜂蜜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是个重要原因。面对严峻的国际贸易竞争形势和不可回避的现实,切实解决蜂蜜生产和贸易上的一些实际问题非常必要。下面提出几种转变(改变)以供商榷和探讨。

1转变弱群生产习惯,做到强群生产

强群出高产、出质量、出效益。强群繁殖快、采集力强,产量高质量好,这是公认的道理,但在生产中并非能做到,有的基本上处于弱群生产状态。养蜂者超早扩大箱体,有80-90%或90%以上的蜂群才刚发展到6~8框蜂,便急忙加上继箱成为所谓“强群”,开始生产王浆和蜂蜜,为的是早生产早收益。可以说这样做有些得不偿失。弱群勉强加上继箱,箱体容积增加一倍。繁殖缓慢,常常出现拖子甚至春衰现象。仅维持低水平的弱群生产,早收益但效益低,倒不如做到强群生产,虽生产日期迟一些。但它产量高,效益好,能迅速超过弱群。

养蜂者应学习和掌握养强群的管理技术,即使做不到像外国那样饲养加2-3个继箱的强大群势,也要做到蜂满箱加继箱,经常保持15框足蜂的蜂群投稿生产。要真正做到早强群早生产而不是早生产后强群。生产实践中证实:用15-20框蜂强群生产蜂产品的产量要比弱群的产量提高1-2倍或2倍以上。不但产量高,而且质量好。

2转变低度蜜生产方式,进行自然成熟生产

2.1当今养蜂生产存在的弊端是普遍生产低度蜜

我国历年来有生产自然成熟蜜的习惯和经验。就新中国成立后而论,二十世纪50、60年代生产的基本是封盖和半封盖成熟蜜;70年代由于蜂蜜供不应求(主要出口)、蜜度间差价小,出现生产低度蜜苗头;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蜂蜜加工业兴起,再加上主管部门没能有效引导和宏观调控,低度蜜开始充塞市场,浓缩蜜出口的善一直延续至今。1981年3月农业部畜牧总局和中国土产畜牧出口总公司,在浙江桐庐召开生产优质蜂蜜洽商座谈会;1985年5月农业部、商业部和外贸部在就联合召开全国养蜂工作会,特别是1990年至今,养蜂会、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以及蜂产品市场信息会等等,都把提高蜂蜜质量生产成熟蜜列入会议主要内容加以讨论,把质量问题视为蜂业的生命线。

“生产自然成熟蜜”,已呼吁一、二十年了,但收效甚微,因此给国际市场贸易带来不少事端,大大影响蜂蜜出口和养蜂生产。在我国体制正在深入改革情况下,采取经济手段、行政干预和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措施,以求改变低度蜜的生产问题。

2.2运用经济手段,促使自然成熟蜜生产

长期维持低度蜜生产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技术和养蜂者不愿意生产,而关键是价格政策没兑现,价格不能体现价值。蜜价度间差距小,提高波美1度仅增加0.1-0.2元,不足以改变生产低度蜜的状况。只有拉大度间差价,真正实现优质优价政策,才能让养蜂者从生产成熟蜜中得到实惠,提高生产自然成熟蜜的积极性。拉开蜜度间差价的依据,拟可用生产自然成熟蜜而产量减少值纳入波美度增加的蜜价内。蜂群生产蜂蜜浓度增加,相应产量有所下降:刺槐花期生产的蜂蜜波美度提高1度(40度和39度比),而产量则下降19.5-21%(李位三,1988);取42度刺槐蜜产量比取40度的降低28.4%,每增加1度产量减少14.2%(浙江桐庐蜂业公司,1983);刺槐蜜浓度提升1度,产量减少13.43-26.60%,平均为18%。枣花蜜升高1度,其产量下降11.22-13.18%(宋心仿,2002)。根据以上试验数据,并考虑其它影响因子,起到激励作用,拟设40度为起点,每升高1度,可在当年蜜价基础上增加18-22%的“补偿性”价格,以体现蜂蜜的真正价值。

2.3限制以至禁止低度蜜的生产和收购

在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前提下,主管部门下文公示限制以至禁止40度以下低度蜜生产和收购。强制性的行政干预手段,能较有效地推动自然成熟蜜生产,使蜂业走向优质高产良性循环之路。禁止低度蜜生产,对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不大,成熟蜜大大减少浓缩、加工成本,有利市场价位的提高和创优质名牌,增强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2.4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成熟蜜的普遍生产

3转变“混合蜜”生产为“单花蜜”生产状况

单花蜜在国内外尤其国外,受到消费者欢迎和青睐,可是国内一些养蜂者却忽视纯净单花蜜生产。“混合蜜”失去了一种植物蜜特有的色、香、味,价格也上不去而降级处理。“混合蜜”形成的原因,一是两种流蜜期间未能及时彻底“取蜜清巢”;二是养蜂者和收购者“聚少成多”的把两种以上量少的蜂蜜混合一起存放,达到批量生产和出口量;三是两种植物花期交叉重叠,难于取到单花蜜。

为适应市场需求,要注重单花蜜生产和加工。严格掌握主要流蜜期的花期,按时“清巢”,单花蜜单独存放和加工,打造优质单花蜜名牌。至于非入为所致第三种原因生产的混合蜜,应标示出“混合蜜”内销或出口。

4转变不注重安全蜂蜜生产陋习,失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多以师傅带徒出师的养蜂者,无公害生产意识不强,生产中不注意卫生,用具不消毒,消毒后不清洗,治病乱用和过量用药,蜂产品受污染。要改变生产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的状况,尤其提高养蜂者的素质,从生产源头上把好质量关。

4.1轮训养蜂者,做到持证养蜂和出售蜂产品

针对绝大多数养蜂者没有接受过系统技术培训情况,应分期分批技术轮训,传授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轮训合格者颁发养蜂合格证书,持证养蜂,凭证销售蜂产品。这样做不是脱离国情,而是改变不安全生产蜂产品的陋习,逐步提高养蜂者科学技术水平。并限制和杜绝蜂产品“制假”不良行为,有效地保护养蜂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4.2颁发“绿色令”杜绝污染源

农业部2002年3月15日及时发出“通知”,禁用氯霉素等有养蜂生产中应用,具有较大的感召力被称为“绿色令”。并规定严禁在花期喷施化学农药和除莠剂;暂时允许使用的蜂药一定在花期前一个半月停止使用;禁止造成蜂蜜存有“药残”的抗生素和其它化学药物使用;要科学用药防治蜂病;生产、贮运接触的器具、用具必须清洁消毒,避开在有污染源环境中从事生产等。

4.3研制高效、无污染的蜂药

“药残”(蜂药残留)、“农残”(农药残留)以及重金属污染,尤其是当前“药残”的防止,是生产无公害蜂产品要解决地当务之急。要改变从事蜂产品生产、流通、加工人员多,而提高质量防止污染瞻前性、针对性研究人员少的局面,增加投入,强化研究无污染蜂药力度。

从远期防止污染观点着手,从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中筛选有效中草药科学配伍防治蜂病应是首选研究内容和主要方向。二十世纪60年代危害蜂群的螨病、70年代波及大多数省区的“中囊病”,用中药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甘肃省蜂研所研制出中草药制剂,推向市场防治蜂病。中草药取村广泛,价格便宜,药效持久并具有多功能性,又不污染产品,应组织专家联合研究攻关,逐步以至完全取代污染大的抗生素和化学药物。其次,还可开展生物制剂和管理措施防治蜂病的研究。

5转变领先蜂蜜数量、低价为优势的贸易格局

我国是蜂蜜出口大国,年产20万吨蜂蜜的一半以上出口,约占国际贸易总量(变化幅度)为25-30%,有的年份超过30%,但价格低于其它国家。1999年德国进口我国蜂蜜吨价(CIF)为950美元,而进口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分别为1100美元和1260美元;2000年日本购买我国蜂蜜仅85-86千日元/CIF,但该国从匈牙利进口的蜂蜜高达251千日元/CIF,吨价差竟达2.9倍。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蜜价低是优势,但这种优势决不是长远之计和竞争场上的上策。低价位,效益差,风险大,不能有效地保护养蜂者的利益。靠低度蜜浓缩后出口现在和将来也没有强劲的贸易优势。“长痛不如短痛”,下决心转变以数量、低价为优势的贸易策略,共同抓质量,权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增效益、谋发展,实现向优质优价而取胜的顺利转变,这才是我国蜂蜜贸易的良策和方向。

《养蜂科技》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