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蜂技术 > 中国蜂业 > 中国养蜂业

养蜂技术正文

中国养蜂生产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9-25 14:59:40中国养蜂业5972

中国的养蜂生产自50年代以来,在经营体制上经历过多次深刻的变革,蜜蜂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与推广及疾病防治总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有为地推动了整个蜂业的发展。

一、生产特点

㈠经营管理体制的变革

养蜂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体制随着整个农业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变化。1955年以前,作为养蜂生产资料的蜂群,除国营蜂场归国家所有外,一般都为私有。1956年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后,蜂场经营体制主要为国营和集体两种。国营蜂场一般实行独立核算,其规模为300-1000群蜜蜂,养蜂员属农业工人,按月领取国家工资。1958年以后,农村实行政社合一,其管理体制分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集体蜂场也相应地分为三级。公社级蜂场一般有蜂几百群至千群。大队级蜂场,一般有100-300群蜂。生产队级蜂场一般有百余群左右,集体蜂场养蜂员的报酬直接由生产队决定,实行工资制或工分制。国营蜂场与公社级的集体蜂场,规模较大,人员较多,都是独立的生产单位,有健全的领导班子和财务、物资管理制度,放蜂场地、运输工具和蜂产品的销售等均有专职人员负责。

1978年以后,养蜂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起了很大变化,国营和集体蜂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蜂群承包到人或户。原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已不存在,这两级集体蜂场的蜂群和有关养蜂设备作价变卖或租赁给养蜂者;国营蜂场和乡(镇)级(相当于原公社级)蜂场已极少,大多数也将蜂群及有关财产变卖或租赁给个人。所以,中国现在的蜂场体制分为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以个体蜂场为最多。国营和集体蜂场在经营管理上已不像过去那样单纯搞生产,同时也加工和经销蜂产品。对养蜂生产和经营管理大体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统一管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或生产组),超产部分生产者按比例提成,完不成任务者按规定扣除部分工资;另一种是将蜂群承包到人,签订合同,规定承包年限及每年按蜂群数上交给蜂场多少款额,其余一切由承包者自理。个体蜂场的规模一般40-60群蜂,少数蜂场达到百群以上。个体蜂场由于规模小,特别在转地饲养的情况下困难较多,因此大多数都组成为较为松散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以养蜂专业户为基础。少则几户,多则十余户。其主要作用是统一调查蜜源、落实场地、联系运输工具和产品销售等。这些工作由联合体推举代表执行和完成。有关费用开支由联合体成员共同分组。

㈡养蜂生产方式

养蜂生产方式有定地饲养和转地饲养两种。

⒈定地饲养这种方式,终年把蜂群饲养在一个地方。要求在方圆4-5km范围内,全年至少有一二种比较稳定的主要蜜源,能够牛产商品蜂蜜;有经常不断的辅助蜜源和粉源,能繁殖蜂群和生产蜂王浆;有洁净的水源,而无农药为害,能保证蜂群正常生活和生产。定地饲养可节省运费开支,有利于控制蜜蜂疾病的传播,便于培养和保持强群,容易做到增产增收。无论专业养蜂,或者副业、业余养蜂,都宜采用。但是,就蜜源条件而言,符合上述要求的地方并不很多,所以全国只有极少数饲养西方蜜蜂的蜂场采取定地饲养。中蜂主要分布在山区,基本上都是定地饲养。

⒉转地饲养这是一种流动饲养蜂群的方式,能克服当地蜜源资源的不足,充分利用外地蜜源条件,发挥蜂群生产潜力,提高产品的产量。在中国,转地饲养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盛行于全国。转运蜂群的路程,近则几十公里,远则千公里以上。实践证明,转地饲养要取得好的效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合理地选择放蜂路线转地放蜂的距离,尽可能避长取短,节省运费开支;力求利用本地的主要蜜源,做到增产增收。

⑵认真落实放蜂场地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蜜源植物种类、面积、长势、开花时间和花期中的气候特点、历年泌蜜情况,以及当地放养蜂群的密度,然后决定是否利用和落实摆放蜂群的地点。

⑶保证蜂群运输安全蜂群在运输途中的安全,受温度、湿度、光线、震动、饲料、通风状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饲料质量和通风条件为关键。尤其在夏季,气温高、蜂群壮,长途转地最容易闷死蜂群。中国养蜂者创造了开巢门运蜂法,很好地解决了炎热季节用火车长途运蜂的安全问题。具体做法是:装好车,待蜂稍安静时,一边向巢门喷水,一边大开巢门,并用浸透水的纱布或脱脂棉条挡住巢门的下部,上面留出一条缝供蜜蜂出入;运输途中不断往巢门喷水,尤其在停车和下午幼蜂试飞的时间要勤喷,以抑制蜜蜂飞出;到达终点之前,将巢门关上,为卸车做准备。开巢门运蜂虽然会飞走一部分老蜂,但能保证整个蜂群的安全,蜂王照常产卵,蜂儿正常发育,饲料消耗显著降低。

8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实行长途转地的蜂场逐渐减少、短途转地或者定地与短途转地饲养相结合的蜂场越来越多。针对当前转地养蜂的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主持研制了几种型号的养蜂专用车,这些专用车具有舒适的双排四门六座的驾驶室、通风良好的车厢、随车水箱和喷水设备等。

二、常用蜂箱

中国饲养西方蜜蜂的蜂箱,有标准蜂箱、定地转地两用蜂箱、横卧式蜂箱和12框方形蜂箱。饲养中蜂的蜂箱则有从化式、沅陵式、中一式、中笼式、高窄式等多种,80年代初,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主持下,研制出一种统一的蜂箱,定名为中华蜜蜂10框蜂箱。该蜂箱已经国家标准局批准,标准号为GB3607-83,于1983-04-07发布,84-01-01实施。

⒈标准蜂箱

又名朗氏蜂箱(Langstrohhive),是一种巢箱与继箱内均可放置10个巢脾的重迭型蜂箱,当扩大蜂巢时,可酌情迭加一个至数个继箱。标准蜂箱由巢箱、继箱、箱盖、副盖、箱底、巢门挡、巢框、隔板等部件组成。

巢箱内围尺寸长465mm,宽380mm,高245mm。在前后壁上口内侧各开一个“L”形的框受,框受槽口边钉上高出5mm的铁引条,以搁置巢框两端的框耳。前后箱壁外侧凿一凹槽,作为扣手。

继箱的尺寸与巢箱相同。生产分离蜜的浅继箱,其高度有144mm、154mm、168mm、194mm等多种。活动箱底是由厚22mm、高54mm制成的长590mm、宽与巢箱外围尺寸相同的“[”形外框,框内开槽、槽中嵌上木板作底,正面高度22mm,反面高度10mm。

巢框外围尺寸445×235mm,其上梁长度为485mm。

⒉转地蜂箱

这是在中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蜂箱,既适合转地饲养,又能用于定地饲养。它的基本式样及尺寸与标准蜂箱相似,所不同的是在箱盖的前后框架上开有150mm、高约13-18mm的通风扎,孔内装有可向里推入的活动木条。副盖采用铁纱盖。箱身的前后壁装有长方形纱窗。纱窗外面有一块木制的活动挡板。箱底与箱身固定一起,在箱底中央开有固定的底纱窗,其下方有一块可移动的木板。巢门前方配有铁纱罩一个。

⒊横卧式蜂箱

部分地方采用这类蜂箱。有16框、18框、24框等多种规格,其中多用16框卧式箱。其箱身长度和深度与标准蜂箱一样,宽度则随放置的巢框数量而变化,如16框卧式箱内宽为630mm。

⒋十二框方形蜂箱

由俄式蜂箱发展而来,仅限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省或自治区的局部地区使用。箱体呈正方形,内围尺寸为455×455×330或450×450×330(mm),每箱放置12个435×300(mm)的巢框,固定箱底。采蜜期可另加继箱,继箱深310mm。

⒌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又名中蜂十框标准蜂箱。巢箱内围长440mm、宽370mm、深270mm,每箱放置10个420×250(mm)的巢框,采蜜期可加浅继箱,其高135mm。

中华蜜蜂十框蜂箱

三、蜂群饲养管理技术

㈠西方蜜蜂的饲养管理

中国饲养的西方蜜蜂,是20世纪初引入的。几十年来,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蜂群的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

⒈一般管理的特点

蜂群的一般管理,是指养蜂生产中经常而普遍运用的管理措施和操作技术,如检查蜂群、饲喂蜂群、合并蜂群、人工分群、诱入蜂王、防止盗蜂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两点:

⑴重视奖励饲喂

在蜂巢内贮蜜较充足的前提下,又喂给少量稀蜜汁或糖浆,具有促进产卵育虫的作用。因此,在下列情况下都进行奖励饲喂:①秋季为了培育更多的越冬适龄蜂,而外界缺乏蜜源。②春季为了加快蜂群的更新和发展。时间从饲喂花粉或早春粉源植物开花时起,至外界蜜源能维持蜂群生活时止。③人工育王时,为了培育优质蜂王。时间从组织好哺育群开始,至王台封盖时为止。④为给主要采蜜期培育大量的适龄采集蜂。时间从流蜜期开始前约50天起,至流蜜期结束前30天时止。⑤在没有主要蜜源的条件下,为了多产蜂王浆。⑥为给无王群顺利地诱入蜂王。

奖励饲喂用的蜜汁和糖浆。用2份蜂蜜或1份白糖兑1份净水搅拌而成。每天傍晚喂一次,或隔天喂一次,视具体情况而定,每次用量300-500g⑴,按群势大小酌定,以贮蜜不压缩蜂王产卵圈为度。

⑵处理好蜂脾关系

在以“脾”为单位管理蜂群的情况下,养蜂者特别注意根据蜂群状况,季节更替和蜜源变化来调整蜂脾关系,以利于蜂群繁殖、生产、抗病和御敌。所谓蜂脾关系,就是一群蜂的实际数量与所用巢脾数的配比情况。例如,1张脾的两面让蜜蜂一只挨一只地爬满,可容纳2500只蜂,那么一个拥有1万只蜂的蜂群,若用4张脾则为“蜂脾相称”,若用3张脾则为“蜂多于脾”,若用5张脾则为“蜂少于脾”。蜂脾关系的具体处理,则因各人的经验不同而不尽一致。一般来说,早春开始繁殖时,为了便于蜂群保温和迅速扩大产卵圈;育王时,为了提高哺育群对移入王台基内幼虫的接受率;造脾时,为了加快造脾速度;发病时,为了增强蜂群抗病能力等,采用“蜂多于脾”的措施。蜜源断绝时,为了防止盗蜂;敌害盛行时,为了增强蜂群御敌能力;生产蜂王浆时,为了提高产浆量;秋季培育越冬蜂时,为了蜜蜂密集保温等,采用“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的措施。蜂群迅速增长期、采蜜期、越冬期,使“蜂少于脾”。但越冬期的弱群也有使“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的。

⒉四季管理技术状况

⑴春季管理

在养蜂生产上通常把蜂群经过越冬期之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称为春季繁殖阶段,把这个阶段的管理,称为春季管理。其任务是抓好越冬蜂的更新和群势的发展,使蜂群在第一个主要蜜源开始泌蜜前强大起来。为此,蜂场普遍将春繁开始的时间提前,一般在当地最早的粉源植物开花前20-25天包装保温,从蜂群中抽出多余的空脾,使“蜂多于脾”,同时用草帘或棉垫加强保温。春繁起步群势一般在4框蜂以上,包装之后补喂花粉,直到外界花粉能满足蜂群需要时为止。这样,经过50天左右,蜂群即可开始生产蜂于浆,当第一个主要蜜源开花时,可以投入全面生产。

⑵越夏管理

在中国,蜂群较难渡过越夏期,只限于华南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而北方广大地区的夏季是养蜂的主要生产季节,不存在越夏困难的问题。在有明显越夏期的地方,气候酷热、干旱,蜜粉源稀少或者枯竭。在此情况下,如果蜂群饲养管理不善,会使蜂王产卵锐减,甚至停止产卵,群势极度削弱,严重影响秋季生产。实践证明,蜂群渡夏的难点在于缺乏蜜粉源,而不在于高温。盛夏期间,只要有蜜粉源,蜜蜂仍可趁早晨和傍晚气温适宜的时候进行采集,蜂王也不会停止产卵。

在越夏期开始前必须用当年培育的优质蜂王换掉老劣蜂王,给蜂群留足饲料,尤其在定地条件下,平均每群要贮备蜂蜜10-15kg、花粉1kg。在越夏期间,注意给蜂群遮荫或将蜂群放在树荫下;抽出多余空脾,扩大巢门,以利蜂群调节巢内温度和湿度,加强空气流通,避免发生卷翅病等现象;喂水,以保持巢内湿度,保证蜂群生活和繁殖的需要;必要时向蜂箱及其周围的场地上洒水,以降低蜂箱内和周围环境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从越夏前的最后一个蜜源结束时开始进行奖励饲喂,保持蜂巢内的贮蜜水平不下降或不致很快下降,同时酌量补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其二是用清水浸湿麻袋布盖在铁纱副盖上。当外界气温达28℃以上时,中午浸湿一次;气温达33-37℃时,上午9时和下午3时各涅湿一次;气温达37℃以上时,每天浸湿3次,即在下午1时增加一次。

⑶秋季管理

秋季蜂群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促进蜂王产卵,大量培育越冬适龄蜂,为蜂群安全越冬和翌春繁殖奠定基础。实践证明,为了保证越冬蜂的数量和质量:①要有产卵力强的优质蜂王;②要缩小蜂巢,使“蜂脾相称”或“蜂略少于脾”,以利蜂群调节巢内温度和预防盗蜂;③必须控制蜂螨为害;④保证饲料充足,并进行奖励饲喂;⑤让蜂王适时停止产卵。

就秋季的自然条件而言,北方优于南方。北方广大地区的秋季,在最后一个主要蜜源结束后,一般都有较丰富的粉源,有些地方还有辅助蜜源,对培育越冬蜂很有利。而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某些地方,在秋季最后一个主要蜜源结束后,外界蜜粉源几乎断绝,同时最高气温仍在25℃以上。在此情况下,蜂群不仅饲料消耗快,而且群势迅速下降,往往出现秋衰现象,对越冬蜂的繁殖极为不利。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养蜂者经过长期探索,找到了一些较好的方法。例如,在秋季多少还有些辅助蜜粉源的地方,在当地最后一个主要蜜源中期,用特制的竹栅王笼把蜂王囚禁起来,过20天左右释放;接着补喂花粉和奖励饲喂,让其产卵,约过一个月后再囚禁起来,让它停止产卵。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第一次囚王后,使蜂群的内勤负担越来越轻,有利于多采蜜、多产浆;当蜂儿全部羽化出房后,使大小蜂螨彻底暴露出来,有利于除治蜂螨,保证培育健康的越冬蜂;蜂王经过囚禁,释放出来后产卵积极,有利于培育更多的适龄越冬蜂。

⑷越冬期管理

越冬方式有室外越冬和室内越冬两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为了蜂群安全越冬,必须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优良的蜂王,强健的适龄越冬蜂,群势在北方不少于6框蜂,在南方不少于4框蜂;②具有充足的优质饲料,如按每框蜂计算,越冬期在2个月左右的,饲料不少于2kg,在2-4个月的不少于2.5kg,在4个月以上的不少于3kg;③选择适宜的越冬场所,进行合理的包装。

室外越冬

越冬场所要求背风、向阳、干燥、环境安静。南方冬季的气温常在0℃以上,对蜂群一般不进行内外包装,只是根据群势的强弱和气候的变化,做好遮荫、防雨、御寒等工作,力求限制蜜蜂外出活动。北方对蜂群一般也只做外包装,不做内包装,在气温下降到地面冻结不化时进行。箱内只在纱盖上面盖6-8层报纸,再盖一层小草帘。箱外包装的严密程度和厚度,不同地区则有不同要求,如在平时最高气温为o℃,最低气温为-10--20℃的地方,在箱底垫3-5cm的干草,箱盖上面盖1-2层厚草帘,箱后和两侧用1-2层草帘围上,里面再塞上干草,在一组或一排蜂箱的箱与箱之间是否塞草,视当地当年冬季气温而定,蜂箱的前面,若是平箱群可不包装,但要使箱盖上面的草帘向前伸出,不让阳光直射蜂箱前壁;若是继箱群则要使箱盖上的草帘从前面垂下来,将巢门以上的部分挡住。在东北和西北高寒地区冬季最低温度有时达-30--40℃,对于外包装的要求就相当严格,箱底垫10cm厚的保温物(干草或干锯末),蜂箱两侧和后面要有15-30cm厚的保温物,其前面也要包装,方法是先在巢门口放一个“n”形的板桥,再放上挡板(其下面有一缺口正好嵌在“n”形板桥上),然后填上保温物。

这种越冬方式,以往主要为冬季严寒的东北和西北地区采用。越冬室有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无论哪种越冬室,都必须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在最寒冷的时候,能保持室温在o℃左右;通风良好,便于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坚固安全,环境安静,室内黑暗。室内温度通过开关进、出气孔和室门来调节,室内较潮湿时应控制在0-2℃,较干燥时则控制在0--2℃。室内越冬要求相对湿度为75%-85%。湿度过大时,要在不导致室温显著下降的前提下采取通风措施,并向地面撤干锯末、干草木灰等物吸潮;湿度过小时,可采取向地面洒水、缩小出气孔等措施来解决。

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冬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大,晴天中午的气温常在10℃以上。有些地方还有零星蜜源,因而蜂群频繁活动,饲料消耗量大,蜜蜂死亡率高。养蜂者针对这种情况,积极探索室内越冬,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南方的越冬室,一般是用空闲房屋改造而成,其条件是保证室内绝对黑暗、通风、干燥、清洁、无异味。瓦房、草房均可,没有顶棚的则必须钉上顶棚,门窗用棉帘遮挡。蜂群在入室之前用竹栅土笼关王断子,抽出花粉脾,认真治螨,让工蜂充分排泄;将每个蜂群所在的位置记录下来,入室时间在11月至12月上旬。蜂群入室在傍晚进行。入室后,室温控制在5-9℃,最高不超过12℃,温度高时,夜晚开门窗通风,必要时还可借助于电扇通风和洒水降温增湿,白天关闭门窗保持室内黑暗。室内湿度保持在75%-90%。第一次入室后10-15天,在晴暖天气将蜂群搬到室外,各归原位,让其爽飞一次,傍晚再搬回室内。往后是否还出室排泄,则视蜂群状况而定。在南方采用室内越冬方式,有利于蜂群安静结团,减少死亡,节省饲料,延长工蜂寿命;在有些地方,还能避免甘露蜜、茶花蜜中毒。

室外越冬

—管理方便,蜂群不伤热,不下痢,除了必要的保温包装物外,不需增添其他设备,比较经济。

⒊主副群和双王群规范化饲弊管理

⑴主副群的饲养

主群即强群,副群即弱群。主副群的饲养,就是将强群和弱群按比例搭配,根据不同季节、蜂群状况和生产要求进行强弱互补,从而协调蜂群繁殖、取蜜、产浆等关系的一种管理技术。总的原则是,在繁殖期,充分发挥主群工蜂的哺育力和副群中蜂王的产卵力;在生产期,主群生产,副群繁殖,并不断地给主群补充封盖子脾或蜜蜂,以保持主群的生产实力。到越冬期,根据蜂群的强弱,采取单群单箱越冬,或双群同箱越冬。

在一个蜂场里,主群和副群的适宜比例开始为2∶1,往后随着季节的椎移和它们互补关系的变化,可逐步变成3∶1。生产阶段,当一个采蜜期结束后,往往会出现有些主群变弱而有些副群变强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则要因势利导,将弱下来的主群变成副群,使强起来的副群变成主群,但主副群的比例仍须符合要求。

⑵双王群的饲养

中国养蜂者大多采用一个育虫箱。即在春季,让两个蜂群同箱繁殖,用闸板将巢箱隔成两区,每区放1群,各配备1只蜂王。当蜂群发展满箱,蜂量达7-8框,子脾达8框而且大部分已经封盖时,就加继箱,从巢箱的两区各提1-2张封盖子脾放在继箱内,同时相应地给每区补以空脾。巢箱和继箱用隔王板隔开,然后每5-7天检查一次,将巢箱中刚封盖的子脾调入继箱,将继箱中开始出房的封盖子脾调到巢箱,或者给巢箱补以空脾供蜂王产卵,直至继箱加满巢脾。到了生产阶段,每10天检查调整一次蜂群,根据距离流蜜期的远近和蜂群的具体状况,对蜂王产卵或促进或适当限制。当流蜜期临近时,于流蜜前7-10天用囚禁或不供空脾的办法控制蜂了产卵。流蜜期如在10天以内,一直控制到流蜜期后期;流蜜期在20天以上,当取过1-2次蜜后酌情让蜂王产卵,防止流蜜期结束后蜂群过于削弱。更换蜂王主要在夏、秋季蜜源流蜜期进行,所用蜂王的年龄和产卵力要基本一致。冬季仍保持双王越冬,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仍旧保持原来的形式,将两只蜂王放在巢箱内,越冬饲料也布置在巢箱;其二是将两只蜂王分别闪在竹栅王笼内,用22-24号铅丝吊放在继箱中部的一张蜜脾的两侧,将越冬饲料布置在继箱内,使蜂群在继箱内越冬。

⑶主副群和双王群的评价

无论主副群或双王群,都有利于培养和保持强群,提高蜂蜜和蜂王浆等产品的产量。

主副群,对于定地和转地饲养都适用,而且管理也比较方便。但对整个蜂场来说,由于主群和副群不是在同一个蜂箱内,互调子脾时就比较麻烦,而且也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此外,副群一般没有直接生产力,这从蜂箱的使用角度来看是不经济的。

双王群由于有两只蜂王产卵,故子脾多,群势强。与单王群相比,管理比较麻烦一些,消耗的饲料也要多一些。但从总的经济效益分析,增加的收入要比增加的开支大得多。同时,饲养双王群勿须增加额外的设备,对蜂箱的使用也比较经济。

一个蜂场饲养30%-50%具有优质蜂王的双王群,使之与单王群搭配,能保证全场的蜂群在流蜜期投入采蜜与产浆。这种结合饲养的方法,使双王群既能生产,又能起到副群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对蜂箱的利用率。

㈡中华蜜蜂的饲养管理

在中国饲养中华蜜蜂,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和两种不同的饲养方法。

⒈传统饲养方法

传统饲养方法,对蜂群的管理很简单,主要有四项:

⑴饲喂包括补助饲喂和奖励饲喂。

⑵人工分蜂当自然王台封盖后,割下一块手掌大带有王台的子脾,用铅丝吊放在一个空桶或空篓内,作为交尾群;把原群搬开放到另一地点,交尾群放在原群的位置上,使原群的飞翔蜂进入交尾群。如果在15-20天后未见交尾群造脾,表示新王交尾失败,则另补一个王台,或补一块卵虫脾让蜜蜂改造王台。

⑶防治病虫害帮助蜂群清理蜂巢,除治巢虫,针对某种疾病饲喂有关药物等。

⑷割脾取蜜给蜂群留足饲料,其余的蜜脾全部割下。

⒉活框饲养及其推广

中蜂的活框饲养,是在西方蜜蜂饲养方法的启迪下,于20世纪初开始的,到20世纪50年代已比较普遍。80年代,在总结群众几十年活框饲养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制定了《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这个技术规范于1989年由农业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47001-88)颁布实施。

采用活框蜂箱饲养中蜂,在蜂群管理上与西方蜜蜂相似。但根据中蜂的生物学特性,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⑴防止盗蜂蜂群应根据地形、地物分散放置,并且使各群的巢门朝不同的方向。

⑵防止咬脾中蜂爱咬脾,尤其在秋末和春初往往把巢内中间的巢脾咬成一个大洞。为了防止咬脾,要多造新脾更换旧脾,经常保持“蜂脾相称”和巢内清洁,以利蜜蜂护脾,预防巢虫革生,秋后把有封盖蜜的新脾或将下边削成缺口的旧脾放在蜂巢中间,完整的蜜脾放两边。

⑶防止迁飞中蜂在缺乏饲料、遭受巢虫、盗蜂和敌害侵扰,环境条件恶化等情况下,往往举群迁飞。有时一群发生自然分蜂或迁飞,还会引起同场其他蜂群飞出巢外,聚集成一个大蜂团,从而给管理工作带来麻烦,给蜂场造成损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对蜂群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经常保持饲料充足,分蜂季节注意预防和控制分蜂热;当个别蜂群发生自然分蜂或迁飞时,要严密监视同场其他蜂群的动向,必要时将其他群的巢门暂时关闭,待蜂场秩序正常后启开巢门。

⑷防止工蜂产卵中蜂蜂群失王后,一般在3-5天内就出现工蜂产卵。所以,发现蜂群失王后,要及时给失王群诱入产卵王或成熟王台。如果已经出现工蜂产卵,诱入王台发生困难时,可在上午将该群搬离原位0.5m左右,在其原位上放一个小蜂群,让原群的飞翔蜂进入小群内;晚上,再把原群的所有巢脾提出,把蜂抖在原箱内饿一夜,第二天让它们飞回原址,进入小群,然后给小群酌情加脾予议调整。

⒊蜂群过箱和野生蜂的收捕

⑴蜂群过箱

过箱,就是把生活在木桶、竹篓、墙洞等处的蜂群,转移到活框蜂箱内饲养的技术。因此,过箱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外界有蜜粉源;气温稳定在15℃以上;群势不少于3框蜂。过箱方法,对于可以搬动的蜂窝,如木桶、竹篓等,采取翻巢过箱;对于不能搬动的蜂窝,如土窝、墙洞等,采取直接割脾过箱,两者具体操作步骤是相同的。①驱蜂离脾-用木棒轻击蜂巢或喷烟驱赶。②割脾上框-将割下来的大块巢脾嵌入巢框内。③抖蜂(或舀蜂)入箱-将巢脾全部装好放入蜂箱后进行,然后立即盖上箱盖。如果已有活框蜂箱饲养的蜂群,可以借脾过箱,把剩厂来的巢脾上框后放入提供巢脾的蜂群修补。过箱后2-3天开箱检查,若工蜂已将巢脾和巢框连接好,即可拆去装脾上框用的捆绑物;若巢脾和巢框接歪了,则加以矫正。

⑵收捕野生中蜂

野生中蜂是一项利用自然资源,解决蜂场蜂种来源的有效措施,对于山区发展养蜂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收捕野生中蜂,首先要熟悉它们营巢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性及其活动规律。收捕的方法,可分为诱捕和猎捕两种。

诱捕是用不透光、洁净、干燥、具有蜜蜡气味的木桶或蜂箱,放在野生中蜂喜爱营巢的环境中,让蜂群自动飞入。诱捕的主要对象是自然分蜂群,其次是逃亡群。

猎捕主要对象是生活在土穴、岩洞、树洞等处的野生中蜂蜂群。因此,事先要根据野生中蜂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侦察到它们巢穴的所在位置,然后再设法进行捕获。究竟是在现场直接过入活框蜂箱,或者用收蜂器将蜂群和巢脾运回家来过箱,则依环境是否便于操作而定。

四、蜂产品的生产

蜂产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花粉、蜂胶、蜂毒、蜂蛹、蜂幼虫等。无论哪种蜂产品的生产,都需要强大的蜂群。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这是养蜂者从生产实践中得到的基本经验。

㈠蜂蜜的生产

⒈分离蜜的生产

为了保证蜂蜜质量,尽可能用新脾给蜂群贮蜜;当蜜脾有1/4以上的面积封盖时才提出来取蜜,而且在蜂群大量出勤采蜜之前进行;流蜜期首次取蜜宜早,以清除蜂巢中的陈蜜,提高本蜜源花期所取蜂蜜的纯度;取蜜之前,将分蜜机、割蜜刀、滤蜜器、贮蜜容器等洗净晾干。将蜂群贮存在巢脾内的蜂蜜分离出来,要经过脱蜂、割蜜盖、分离、过滤等工序。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制出一种新型无污染全塑分蜜机,正在推广应用。

⒉巢蜜的生产

巢蜜,可分为格子巢蜜、大块巢蜜、切块巢蜜和混合巢蜜。格子巢蜜是让蜜蜂在特制的框格内造脾、贮蜜并封上蜡盖而生产出来的,其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圆形和六边形。生产巢蜜需要强大的蜂群,蜂蜜不易结晶、味香色淡、花期长或泌蜜量大的蜜源,如紫云英、荆条、紫苜蓿、椴树、柑桔、荔枝、龙眼等,以及必要的设备,如果蜜继箱(高130-140mm)、巢蜜框、巢蜜格等。中华蜜蜂不采树胶,卡尼鄂拉蜂少采树胶,适宜生产巢蜜。蜂群在生产巢蜜的过程中,由于巢内蜂多、脾少、蜜足,容易产生分蜂热。控制分蜂热的基本措施是:①-采用新王群生产;②天热时注意遮荫;③加空继箱扩大中间,打开整个巢门,加强空气流通;④经常检查和毁除自然王台;⑤生产蜂壬浆,并适当地用巢蜜生产群的封盖子脾换取其他群的卵虫脾,以增加蜂群的巢内工作量。

㈡蜂王浆的生产

中国不仅蜂王浆产量居世界首位,生产技术也属世界领先。

⒈生产程序

生产蜂王浆大致分以下5道程序。

⑴准备工具和用品采浆框、台基条、移虫针、镊子、刀片、取浆器(或3-4号画笔、竹片)、盛浆瓶、消毒纱布、酒精等。

⑵准备幼虫按每批需用幼虫的数量组织供虫蜂群(常用新分群、双王群或4-5框蜂的小群),提前5-6天插入空脾让蜂王产卵。

⑶组织生产群生产蜂王浆的蜂群,至少要有8框以上的蜂量,使巢内饲料充足,蜂多于脾或蜂脾相称。用隔王板隔成生产区和繁殖区,生产区内放1-2张蜜粉脾和1张幼虫脾,其余为封盖子脾。

⑷移虫下框新台基移虫前要放在蜂群内让丁蜂清扫。清扫的时间,蜡质台基为1-2小时,塑料台基为24小时以上。移好虫的浆框,及时放到生产群内,插在幼虫脾和蜜粉脾之间。

⑸取浆一般在移虫后70-72小时进行。事前对取浆用具和盛浆瓶用75%的酒精消毒。取浆时,无用刀片削去台口伸长部分,用镊子夹去幼虫,然后把蜂王浆从台基内取到盛浆瓶内。

⒉提高蜂王浆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措施

蜂王浆的平均单产及其质量因养蜂者技术水平、生产条件和蜜源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养蜂者为不断提高蜂王浆的产量和质量,通过30多年的努力,已总结出较成熟的经验,采取了下列一些基本措施。①选育和饲养蜂王浆高产蜂种。②饲养强群,延长产浆期。为此,早春繁殖用强群起步,缩短蜂群复壮时间,提早投入生产;秋季适当延迟停止生产的时间。③因群制宜,按蜂数定台数。一个蜂群的蜂王浆产量取决于所接受的台数和每台的浆量。当台数偏少时,适当增加台数而台浆量不下降或下降甚微,可显著提高产量。若再增加台数,而台浆量显著下降,则表明台数过多。一般情况下,3-4个台取1g浆则可。④合理调整取浆周期,采用适龄幼虫。一般是移虫后3天取浆,如果外界蜜粉源条件较好,同时蜂群也较强壮,可改成每2天取一次浆。取浆周期为3天时,宜采用1-1.5日龄幼虫,最大不要超过1.5日龄。取浆周期为2天时,则用2-2.5日龄幼虫,最小不要小于2日龄。⑤加强对蜂群的管理。如外界缺乏蜜源时,要保证巢内饲料,并进行奖励饲喂;花粉不足,则补喂花粉或花粉代用品,炎热干燥季节,注意给蜂群遮荫和喂水;经常注意清除自然王台。若无特殊情况,不要中断生产。⑥取浆时无论割台或夹虫,都不要弄破虫体,取完浆后,及时用100目的尼龙网过滤,然后存放在-18℃的低温冰箱或冷库中。

㈢蜂蜡的生产

蜂蜡是工蜂蜡腺的分泌物。生产上提炼蜂蜡的原料,主要是旧巢脾和取蜜割下来的蜜房盖,其次是平时管理蜂群和生产蜂王浆时逐渐积累的碎蜡,如赘脾、蜡瘤、雄蜂房盖、取浆时割除的台口蜡等。旧巢脾和收集的碎蜡混有茧衣、蜂胶等杂质,经过加工提炼去掉杂质后才能利用。

蜂场提炼蜂蜡,通常采用热榨法,具体过程是:先把从巢脾框上割下的旧巢脾和碎蜡(包括用水洗过的蜜盖蜡)放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滤去脏水,再放在大锅内加水融化;待蜡块全部化开后,舀入小麻袋或尼龙袋内,扎紧袋口,趁热用简易榨蜡器将蜡榨出,让蜡液流到盛有清水的搪瓷盆内。袋内蜡渣可倒入锅内,加水煮化,重新榨取一次。盆内的蜡液凝固以后,将蜡块取出,刮去下面粘附的杂质,再放到锅内,加水重新融化提炼一次,即可得到纯净的蜂蜡。

另一种是日光晒蜡法,即把碎蜡放入晒蜡器,利用日光热使蜡融化,让蜡液流入盛蜡的容器内。该方法效率较低,但蜡质优良。

蜜房盖和新赘脾的蜂蜡质量优于旧巢脾和其他碎蜡,提炼时不要混合,应分别提取。

㈣蜂花粉的生产

在中国,蜂花粉是继蜂蜜、蜂蜡、蜂王浆之后开发、利用的一种蜂产品,其生产潜力较大。

⒈脱粉方法

当花粉较多的植物,如油菜、紫云英、茶树、向日葵、玉米等开花盛期,即可安装巢门脱粉器或箱底脱粉器采收蜂花粉。脱粉前,应将蜂群内的花粉脾抽出来妥善保存,使蜂群处于花粉不足的状态,刺激蜜蜂积极采集花粉。蜂群内贮蜜要足,不然蜜蜂会积极采蜜,而影响采花粉。脱粉应在蜂群每天采粉较多的时间进行,巢内贮粉多则多脱,贮粉少则少脱;大流蜜期原则上不要脱粉;非流蜜期当粉源充足时可全天脱粉。有病的蜂群和近期内施过农药的粉源作物,都不能用于生产蜂花粉。

⒉蜂花粉的干燥处理

蜂花粉的含水量必须降低到5%以下才能贮存。蜂场干燥蜂花粉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自然干燥法将新鲜蜂花粉置于干净的席上或特制的细沙网上摊开,厚度不超过2cm,放在温暖、干燥、通风的地方,自然晾干。

⑵暖炕烘干法炕上铺一层布或厚纸,把蜂花粉放在上面摊开,将炕烧热使之干燥(此法只在北方农村采用)。

⑶电热干燥法将新鲜蜂花粉放在干燥箱内,温度控制在40-45℃,用热气流蒸发掉花粉中的水分,达到干燥的目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制的YHC-Ⅱ型远红外花粉干燥箱,一次干燥2-3kg,新鲜蜂花粉约8小时,耗电少,并且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大小蜂场都可采用。干燥后的花粉,装在塑料袋内,再套上一层编织袋,分别扎紧袋口,放在冷库里保存。

㈤蜂胶的生产

中蜂不采树胶,只有西方蜜蜂才能生产。蜂胶的收集,主要是靠平时检查蜂群时顺便从覆布、箱口、框梁、框耳、搁放巢脾的槽口等处刮取,积少成多。用覆布取胶,是先在框梁上横放几根木条,使覆布与上框梁保持0.3-0.5cm距离,蜜蜂就会在缝隙处填上蜂胶。或使用一种与副盖大小相同的塑料采胶框也可。

刮取蜂胶时,不要粘附异物和尘埃,将夹杂物剔净后捏成团,用无毒塑料薄膜包封起来,贮存在清洁、凉爽、干燥的地方。

㈥蜂毒的生产

1958年起,中国开始研究用电刺激的方法生产蜂毒。经过30多年的探索,现在已有多种形式的电取蜂毒器,有封闭式、副盖式、平板式、内嵌式的等等。电取蜂毒器的基本构件包括电网、托盘、玻璃板、电池盒等。取毒时,蜜蜂在电流刺激下,整针通过尼龙布或尼龙纱将毒液排放到玻璃板上,毒液很快挥发成为明亮的晶点;然后用刀片刮下,装在棕色玻璃瓶内密封保存。

电取蜂毒对蜂群的繁殖和蜂王浆的生产没有影响,在早上工蜂出勤前和傍晚归巢后取毒效果最好。采蜜期不宜取蜂毒。

㈦雄蜂蛹的生产

雄蜂蛹的最佳采收期,是产卵后的20-22天。为了达到日龄一致,用隔王板将蜂王控制在只能放3张脾的小区内,其中放l张封盖子脾和1张蜜粉脾,把雄蜂脾插在它们之间,从而迫使蜂王在雄蜂脾上产卵。

从插入雄蜂脾之日算起,无论蜂王在它上面产了多少卵,经过48小时则一定提出来,放到无王区内让工蜂哺育。到第22天把封盖的雄蜂脾提出来割开房盖,用木棒敲击巢脾框的办法使蜂蛹震落下来,巢房内剩余的少数蜂蛹,用镊子夹出,然后将割破了头部的和个别不够日龄的蜂蛹及蜡屑等挑净,即可进行初加工。基本方法是,将蜂蛹放在预先煮沸的50%浓度的食盐水中(按重量,每2份水加1份盐),再煮沸15-20分钟,捞起来晾干即可。如果蜂蛹煮沸的时问不够,或者盐水的浓度不够,就会使蛹体内保留较多的水分。这样的蜂蛹在包装时由于体内水分被挤出来,容易引起腐败变质。生产雄蜂蛹,要有强壮的蜂群,丰富的蜜粉源,足够的雄蜂脾。质量上要求蛹体完整,乳白色,复眼呈浅蓝色或蓝色,体外无水,无盐粒,无蜡屑和异物,没有幼虫和异味。

㈧蜂王幼虫的生产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蜂王幼虫,即取浆时从王台里夹出的幼虫,是生产蜂王浆的副产品。生产1kg蜂王浆,一般可得幼虫0.2-0.3kg。幼虫体外粘有很多蜂王浆,虫体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酶、激素等,其营养成分与蜂王浆相似。为保证蜂王幼虫的质量,在割台口蜡和用镊子夹幼虫时,不要将虫体割破或夹破;将幼虫放在事先消过毒的塑料瓶里,及时放在-10℃以下的低温冰箱里保存或交售给收购部门。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