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蜂产品行业期待政府扶持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4-10-28 09:46:25蜜蜂相关1173

就是这些默默无闻的蜂农和辛勤劳作的蜜蜂们,成就了湖北养蜂大省的美誉。去年我省出口蜂蜜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出口创汇近4000万美元,已经创下全国十一连冠,与小龙虾、鱼片、蛋品出口一道,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产业】

小蜜蜂酿造大产业

武汉蜂产品产量占全国1/4

一箱蜜蜂,三四天打不到10斤蜜,看样子今年能保本就不错了。在河南灵宝的山坡上,31岁的嘉鱼簰洲湾人骆名雄对记者说,养蜂是看天吃饭,成本太高了。

他给记者细细地算笔账:从去年9月开始无蜜可采,他家的160箱蜜蜂就开始喂食白砂糖和花粉,至今年3月油菜花开时,共喂了3吨白糖,近2.5万元;800斤花粉,花2500元。3月8日,他花1500元请车将蜜蜂运到仙桃,采集油菜蜜和洋槐蜜,4月24日,又花4200元请车将蜜蜂运到河南灵宝,一共投入了近3万元钱,而收入是1吨蜜,卖了1.2万元。看样子,今年在河南能采2吨蜜就不错了,收入顶多2万元,这样也只能保本。

养蜂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天收。养蜂人兼蜂蜜贩子刘惠生告诉记者,养蜂人生活上风餐露宿,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要不停地迁徙转场,异常辛苦。同时,养蜂还是门技术活,天气又直接影响蜜源和蜂群繁殖,自然就有亏有赚。今年春节,湖北地区天气偏冷,油菜花期短,出蜜少,蜂蜜产量减产三四成,多数蜂农都亏了。

比起追花逐蜜的老骆他们,家住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的田洪林则安逸得多。今年50岁的他,租住在关山街金徐湾的一个小山坡上的农户家里,夫妻二人一心在家里酿制蜂王浆。每天,夫妻俩割王台、移王虫、取王浆、挑幼虫,周而复始,虽然单调机械,但收益不错。去年,他的80箱蜜蜂,生产蜂蜜和蜂王浆,毛收入近10万元。去掉过冬喂白糖、花粉等成本,夫妻俩净收入6万多元。

而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蜂农和辛勤劳作的蜜蜂们,成就了湖北养蜂大省的美誉。记者从湖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去年我省出口蜂蜜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出口创汇近4000万美元,已经创下全国十一连冠。

而在武汉,小蜜蜂也成就了一个大产业。据武汉市蜂业协会副秘书长易峰介绍,武汉蜂产品加工企业数达到30多家,每年生产蜂产品5万吨,占了全国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一。目前武汉共有2万蜂农投入养蜂行业,人均年收益达3万元左右。

【链条】

食品、药品、日用品一应俱全

武汉拓展蜂产品产业链

小蜜蜂全身是宝,蜂产品加工就围绕天然的蜜蜂铺开。武汉的蜂产品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深加工已经从食品、药品、保健品,延伸到日化产品。武汉市蜂业协会的副会长、武汉蜂之宝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昭龙自豪地告诉记者。

那么,从河南采集的原产蜂蜜是如何进入超市销售渠道的呢?

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养蜂系、科班出身的蔡昭龙给记者上了一堂通俗易懂的科普课。

他说,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产品加工相对比较简单,通常蜂农制作出来的原料蜜含水分较高,看起来较稀,在夏季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发酵、生菌,必须进行干燥、浓缩后才能安全储存销售。当原料蜜运抵工厂后,通常在五六十摄氏度下加热,增强蜂蜜流动性,以便于过滤清除杂质。然后,进行真空浓缩,去除掉80%的水分。下一步就可以冷却包装,就变成商品蜜销售。

也就是说,蜂蜜加工是纯粹的物理过程,不添加任何原料和添加剂。蔡昭龙强调说,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蜡等加工过程类似。

而为了蜂产品的使用方便,就出现蜂王浆胶囊等深度开发的蜂产品。蔡昭龙说,营养丰富的蜂王浆,尝起来辛、辣、酸、涩,口感并不佳。这就需要深加工,先变成冻干粉,再干燥成粉末状,套上胶囊后,就方便人们服用了。

此外,蜂之宝还利用蜂蜜的保健、养颜、美白等功能,还深度开发出来了蜂蜜牙膏、洗面奶、面霜、面膜等日化产品,拉长了蜂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

目前,武汉市有蜂产品加工企业30多家,培育出小蜜蜂、大兴、蜂之宝、葆春等大型龙头企业。而为了保证蜂蜜供应,包括武汉蜂之宝在内的蜂产品加工企业,纷纷把全省的养蜂合作社抓在手里,再由合作社指导蜂农生产,提高蜂蜜质量。

你看,我每收购一桶蜂蜜,贴上一张这样的‘身份证’,都可以追溯到蜂农和原产地。在刘惠生的合作社里,记者看到他收购来五六大桶蜜蜂上,都贴着一张标签,一个上面写着:山花蜜,蜂农田洪林,时间4月,产地江夏等。

谁的蜂蜜质量不好,我立马就可以找到当事人。刘惠生说。

【反思】

成本在增加市场盼打假

养蜂业面临后继无人

你看,这一车槐花蜜运回武汉,每斤成本就要16元,再到厂里加工、装瓶,市场售价不会低于20元/斤。而现在市场上竟然有十几元一斤的槐花蜜销售,你说这蜂蜜是真是假?!刘惠生对市场上销售的假蜂蜜深恶痛绝。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他说,掺假的蜂蜜是天然蜂蜜成本的1/4到1/3,这不光坑害了消费者,还直接害了养蜂人。真假蜂蜜一起卖,图便宜的老百姓很容易上当,而高价的真蜂蜜销量就受到挤压。

对于这一点,养蜂二三十年的嘉鱼县簰洲湾蜂农万裕富颇有感触,他说这些年养蜂不赚钱,他们村里10年前有50家养蜂的,如今只剩4家了。一是养蜂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干;二是养蜂靠天吃饭。运输、人工,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涨,蜂蜜价格却上涨有限。带着几百箱蜜蜂,辛苦在全国追花采蜜半年多,还不如别人守住家门打工每年稳赚三四万元,有时候甚至赔钱。实际上,目前这批养蜂人不再养蜂以后,就几乎没有后继者了。这也意味着,未来蜂蜜的价格将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