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8-03 14:32:55蜜蜂与生态4086

摘要:作者论述了中华蜜蜂在与被子植物共同进化中,形成中国特有的种类众多,分散,分层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自20世纪初引进西方蜜蜂种后,由于西方蜜蜂的竞争,导致中华蜜蜂分布区和数量减少75%以上。作者指出:西方蜜蜂和其他传粉昆虫不能代替中蜂的生态作用,并提出建立中蜂保护区、中蜂生产区、选育中蜂优良品系和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西方蜜蜂高产性能转入中蜂等措施,保护中华蜜蜂。

关键词:中华蜜蜂;西方蜜蜂;引进;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1中华蜜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⑴根据1983年在中国山东山旺地区发现的化石证据,距今2500万年的中新世的蜜蜂化石中新蜜蜂(ApismiocenicaHong)与近代生存的中蜂的各种形特征,非常接近。特别是后翅中脉分叉上完全一致,因此,可认为是中华蜜蜂的祖先。几千万年来中华蜜蜂生息在中国的大地上,是我国各种被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在与植物长期的互相适应过程中共同进化,形成了中国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同时也塑造了当今的中华蜜蜂种群。

由于中蜂的作用,形成我国独特的森林生系统,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我国落叶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分布区延伸到高海拔、高纬度地区。海拔3000米山区如阿坝州、藏南林芝地区都广泛存有落叶阔木林景观。北纬43°的长白山区落叶阔叶林植物种类依然非常丰富。

②我国的多数被子植物的花筒较短,80%以上显花植物的花筒深度在6mm以内。而相配合的中蜂的吻总长在5mm以下。

③具有种类繁多、分散的阴生和半阴生的小灌木、草本植物,森林中具明显的植被分层现象。

④与丰富的植物多样性相伴而存在的是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和鸟类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平衡的生态系统。因此,几千年来,我国的山林中很少发生大规模的的虫害及其他生物灾害。

据初步了解,我国山林的生物多样性比同纬度的北美州丰富得多,我国具有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

⑵中华蜜蜂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甘蔗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蜂蜜是提供各种甜味食品的主要来源;中药材的许多配方中都用中蜂蜂蜜;蜂蜡又是制造中药丸的主要原料等。在文化领域也有不少与中蜂有关的文化,如:在成语中“蜂拥而至”等;不少诗词描写蜜蜂行为、品德,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酿成蜜,不知辛苦为谁甜(唐·罗隐公元847年作)《蜂》。中华蜜蜂作为吉祥物广受爱戴。农户庭院中有没有中蜂群。作为是否兴旺的重要标记。

 

2逐渐消失的中蜂种群

⑴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即距今百年前,在中国大地上人工饲养的中蜂约有500多万群。而在山林中野生的蜂群更是不计其数。那时,北京城里就有中蜂场,在周边郊区农户家中,随处都能见到饲养的中蜂群。

而现在,只相隔100年。在北京,不单在城里没有中蜂群,即使在郊区、山区也很难找到农户饲养的中蜂。整个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山区都难找到农户饲养的中蜂。全国农村饲养的中蜂群只有百万群,在山林中也看不到野生的中蜂蜂群了。只在西藏、云南、四川西部和部分南方省份的偏辟地方,还保存野生的中华蜜蜂种群。100年以来,中华蜜蜂群数量减少75%以上,分布区缩小75%以上,现存中蜂种群多数呈零星分散状态,而密度较大的连续分布区不足10%。

⑵什么因素导致中华蜜蜂如此快地消失,是气候变化还是人为的因素?

百年来气候虽然慢慢变暖,而这种变化与地球上几千万年来的气候变迁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也并没有影响到中华蜜蜂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群重大改变,基本上保留着原有的显花植物种类。因此,近代百年问的气候的变化不是导致中蜂大量消亡的因素。那么就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20世记以来,不断地引进高产性能的外国优良蜂品种,如意大利蜂,欧洲黑蜂,高加索蜂等,而这些引进的蜜蜂品种属于西方蜜蜂种,是与中蜂不同的近缘物种。

我深入到农村观察引进的蜂种与中蜂的关系,以饲养最多的意大利蜜蜂为对象发现:

①当蜜源植物开花结束后,野外可供采集的花蜜缺乏时,在距饲养意大利蜂群3千米半径范围内的中蜂群内的蜂王,常常莫名其妙地死亡。蜂王死亡后,中蜂群也很快被毁灭了。在死亡的中蜂蜂王身上寻找到蜇针,经鉴定,这蜇针是意大利蜂的工蜂蜇针。也就是说在外界蜜源缺乏时,意大利蜂为了争夺食物,而潜人中蜂群内,杀死蜂王,然后掠夺巢内的存蜜。这表明:引进的外来蜂种对中蜂的直接格杀,是造成同一地区野生和人工饲养的中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②根据我及课题组测定:西方蜜蜂的蜂王交尾信息素。有三种主要组分与中蜂相同。当中蜂处女王在空中交尾婚飞时,受到外来蜂种的雄蜂干扰,致使交尾成功率大幅度下降,破坏了中蜂的正常繁殖。这也是造成蜂群数量骤减的原因之一。

③外来蜂种带来的各种病虫害,如:囊状幼虫病,欧洲腐臭病,孢子虫病等。西方蜜蜂对这些病虫害已形成抗抵力,危害不严重,而对中蜂却是一种新的病虫害,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已测定:20世纪70年代,严重危害中蜂的囊状幼虫病的病原是一种无包膜病毒,这种病毒来源于意大利蜂群的工蜂,通过野外采集花粉、花蜜,把病毒传染给中蜂。然后,这种病毒在中蜂体内繁殖并发生变异,变异株在中蜂群间大规模传染疾病。由于中蜂首次被传染没有抵抗力,造成100多万群的大量死亡。

④农户为了提高养蜂生产的效益,而饲养引进的优良蜂种,放弃中蜂。这也是导致中蜂种群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

为此,我们可以确定,导致中华蜜蜂近百年来大量消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引进外来蜜蜂品种在中国饲养后造成的严重后果。

中蜂的锐减乃至局部绝迹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一些昆虫种类猖狂繁衍,从益虫变成危害人畜的害虫,如近几年频繁发生胡蜂大量进入农村危害人、畜事件:

2004年陕西安康地区爆发胡蜂大规模留死、蜇伤村民事件。安康一带历史上是中华蜜蜂的栖息地区,山林中有厚密的阔叶林,昆虫种类多,胡蜂在山林中起着保护林木免受虫害的平衡作用。而今,中蜂灭绝了,植物多样性减少,再加上人为改变山林的植物种类,使昆虫种类及数量减少,造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断裂,胡蜂没有了食物来源。另外昆虫少了,鸟儿捕不到食物也飞走了,而鸟又是胡蜂的主要天敌。鸟少了,胡蜂就多了。胡蜂在林中找不到食物,必然到林边的村落营巢找食。在它的巢窝下活动,就会遭到攻击。唯一解决方法是恢复其原来的生态平衡。

 

3西方蜜蜂无法代替中蜂的生态作用

⑴西方蜜蜂在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在生态位上与中蜂虽然有许多重叠,但其个体特性却有许多差异,如西方蜜蜂的工蜂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灌木和草本植物,如十字花科、蔷蔽料、漆树科、山茶科、五加科、唇形科、菊科、葫芦科等。这些种类的植株分散,矮小,多生长在遮荫处。开花时,中蜂是主要采花者,西方蜜蜂的工蜂很少去。另外,在同一采集地区,中蜂每日外出采集时间比意大利蜂提早和延迟,一般多2~3h。因此,中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西方蜜蜂。中蜂被西方蜜蜂取代导致当地植物授粉总量降低,使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一些种类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最终绝灭,结果导致山林中植物多样性减少。

⑵中华蜜蜂的工蜂在气温7℃左右能正常运行采集活动,而在四川阿坝地区的阿坝亚种,当气温在3℃~4℃时,工蜂便出外采集。周冰峰等(1988年)测出:12月至次年1月,福建南靖县八叶五加(ScheffleraoctophyllaHarms)开花期,当在气温14℃以下时,中蜂群外出采集的工蜂平均超出意蜂3倍。安全采集气温中蜂为6.5℃,而意蜂却是11.0℃,中蜂工蜂采集气温比意蜂低3℃~5℃左右。如果西方蜜蜂取代中蜂,早春和晚秋在较低气温中开花的物种,如柃属。香薷属,菊科,十字花科等一些种类,其授粉作用受严重影响。

⑶西方蜜蜂引进我国已有100多年,依然只有少量蜂群能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新疆北部的自然山林中生存,其他地区必须依靠人工饲养繁衍(葛凤晨,2003)。而饲养西方蜜蜂的许多蜂场,当主要蜜源结束后,由于无法像中蜂一样依靠零星、分散的蜜源留在当地繁殖,需追花夺蜜转地放养。因此,西方蜜蜂虽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中蜂的传粉作用,但由于无法在野外生存,只能依靠人工转地放养,这种代替的生态作用也就丧失了。

⑷在我国山林中,胡蜂种类众多。中蜂能够抵抗胡蜂的攻击,与胡蜂处于共存的平衡状态。而我国许多胡蜂种类对引进的西方蜜蜂品种造成毁灭性打击。在欧州,山区胡蜂种类少,多为小型胡蜂,与当地野生西方蜜蜂种群处于相互共存的平衡状态。西方蜜蜂引入我国后,不能抵抗我国胡蜂的攻击,因此无法代替中蜂成为新领地的野生种群,发挥其生态作用。

 

4其他传粉蜜蜂种群无法弥补中蜂的作用

熊蜂(Bumbus)、壁蜂(Osmia)、切叶蜂(Megachile)等其他传粉昆虫与中蜂在采集蜜粉源上,已形成各自的范围,如:熊蜂主要选择大花朵,花瓣鲜艳的花,如胡芦科种类;切叶蜂以豆科为主;壁蜂以早春蔷薇科种类的花为主。

中蜂主要选择不鲜艳或白色、无色花,花序复杂的小花朵。依赖中蜂授粉的植物种类,一些传粉昆虫虽然可以去采集,但受各自行为特性所限,难以改变其传粉特性,授粉的效果远不如中蜂,这种弥补作用很有限。况且,在自然界中传粉昆虫种类虽多,但多为个体和小群体,能为植物授粉的个体总数量,大大少于中蜂群,无法满足众多植物种类的授粉需要。没有了中蜂,就会使许多显花植物因不能得到授粉而灭绝。

 

5对于中华蜜蜂的保护提出以下建议

⑴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品种资源保护区

当前,在中蜂已处于濒危状况的东北、华北、西北应首先设立自然保护区。2005年北京市在房山区蒲洼乡,首先建立以保护当地中华蜜蜂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目前许多省都在着手建立省、市级本地中蜂品种资源保护区,不但保护了中蜂种群的遗传基因,也延缓了中蜂的消亡。

⑵划出中蜂生产区

在中蜂处于濒危和稀少地区,如:长江流域各省山区,那里的蜜源植物多为分散分布,缺乏大宗的蜜源供西方蜜蜂采集,而且胡蜂众多威胁西方蜜蜂的生存。应划出中蜂生产区,禁止西方蜜蜂进入,以保存当地中蜂。

⑶选育抗病、高产的中蜂品种

①采用远距离地理品系杂交,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中蜂生产能力;

②采用当地中蜂闭锁集团选育方法可以提高中蜂生产性能。杨冠煌等从1990年开始在北京房山区蒲洼乡通过闭锁集团选育方法,培育出“北一号”中蜂品系,提高生产能力10%以上。

通过选育种虽然提高了中蜂群的生产性能,但其生产性能仍达不到引进蜂种的水平,只能延缓中蜂被取代的进程。

⑷探索采用转基因培育新品种

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西方蜜蜂的高产性能,如分泌王浆,采集蜂胶等基因转移到中蜂,培育出高生产性能转基因中蜂新品种。这条途径已引起关注。并开始进行研究,如使用显微量注射技术将西蜂的基因片段注入中蜂卵,再从变异的子代中选择优良个体培育成新品系。但由于分泌王浆性能,主要属于数量性状,为多基因决定,而这种基因转移技术还未突破。因此,目前要培育出这种转基因高产中蜂新品种还有一定困难。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生物界数量基因转移技术上会有所突破,而养蜂界就能尽快将这一新技术应用在改进中蜂生产性能上,培育出生产性能赶上西方蜜蜂的新品种。这种新品种就容易被山区农民接受,从而恢复当地中蜂种群数量。这可能是保护和恢复中华蜜蜂种群数量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略)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中国蜂业》2009,59(4)

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杨冠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