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粉昆虫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9-18 15:46:30其他授粉动物5066

摘要传粉昆虫种类繁多,其传粉特性和效果各不相同。目前,国外关于蜜蜂、熊蜂、壁蜂对农作物授粉的研究较为系统,措施得当,又已建立了工厂化周年繁育和出售的专业公司。国内对传粉昆虫的研究较为滞后,虽然在野生种类的驯养、人工繁殖方面取得突破,但要实现规模化饲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要在传粉昆虫资源调查、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人工繁殖、定向育种、病虫害防治、野生资源驯化和管理、授粉技术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上投入更大的力量,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让传粉昆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关键词传粉昆虫;种类;壁蜂

1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性

传粉昆虫的种类繁多,主要分属于直翅目、半翅目、缨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膜翅目[2]。其中膜翅目占全部传粉昆虫的43.7%,双翅目占28.4%,鞘翅目占14.1%,半翅目、鳞翅目、缨翅目和直翅目所占比例极小。

在所有传粉昆虫中,无论从地质年代的记录,还是采食特点来看,鞘翅目甲虫类为最古老的类群之一[3]。甲虫访花时,常栖息于花上,因其体壁坚硬而光滑,故不易携带花粉;口器虽非常适合咀嚼花粉,但不利于采食蜜腺,加之访花时易伤害花,因此,甲虫不利于植物授粉[4]。以甲虫作传粉介体的花通常具有花朵较大、不特化、无蜜腺、气味强烈、花粉所处位置易于采食等特征。如木兰科[Magnolnoliaceae)的木兰属[magnolla)[5]。常见的传粉甲虫主要属于叩头甲科[flateridae)、金龟甲科[Scarabaeidae)、郭公甲科(Cleridae)、露尾甲科(Nitidul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羌背科(Meloidae)和天牛科(Cerambycidae)。但有报道认为,拟天牛科(0edemeridae)、花蚤科(Mordellidae)以及拟花蚤科[Melyridae]等的成虫亦在花上生活[6]。

双翅目长角亚目中的荤蚊、瘿蚊、摇蚊、纳、蠓等为原始的传粉昆虫。Therriophonumcrenaturm是来自Bliaspur森林地带和草地的一种植物,它具有捕蠓行为和似花的生物学特性。DakwaleSR等[7]在印度Rewa研究了蠓对该植物的传粉情况,发现(1994~1996年)杂交授粉和附器的存在是必要的(附器可释放昆虫的诱集物质)。短角亚目中最特化的传粉昆虫为蜂虻科(Bombyliidae)昆虫,它们的喙管极长,可吸食筒形花基部的蜜汁。眼蝇(Conopidae)和花蝇(Anthomyiidae)则善于取食花蜜,并以花粉作为蛋白质来源,它们体表的毛刺便于携带花粉,该类昆虫具有发达的色视角,对花色选择能力很强。在我国南方芒果花期,果农常在园内堆积鸡粪等引诱蝇类,为芒果授粉。大多数双翅目昆虫喜采访带有臭味(吲哚)的十字花科及伞形花科植物,传粉作用有限[6]。

鳞翅目的蝶类和娥类为虹吸式口器,善于吸食花蜜,作为其成虫的补充营养。蝶类在白天活动,趋色泽鲜艳的花朵,而蛾类多数在晚上活动,从夜间开放的颜色浅淡和香气浓郁的花朵内取食花蜜,访花吸蜜的同时,其身体携带传授花粉。

半翅目中的盲蝽(Miridae)、姬猎蝽科(Nabidae)、长蝽科(Lygaeidae)、缘蝽科(Coreidae)和蝽科(Pentatomidae)等种类常常访花,但趋花性不显著,以菊科、伞形科植物为主。

缨翅目的蓟马是喜花昆虫,并具有适于取食花粉的不对称口器,虽然数量多,但由于个体小,长时间停留于花中,活动能力差,只能在自花授粉的植物中起到一定的传粉作用。

膜翅目是自然界传粉昆虫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其中蜂类、蚁类等均有一定的传粉作用。蜜蜂类的传粉作用最突出,这是由其形态特征和生理及行为上的特殊条件决定的。由于蜜蜂与植物漫长久远的协同进化,它具有较长的口器和特有采粉器官(花粉篮和腹毛刷)吸食花蜜而不伤害花朵,体表多毛易沾花粉,特别是其幼虫期和成虫期对花粉及花蜜的需求,致使它们终日飞翔于花丛中,并有着较高的访花频率(中蜂和意蜂为5~10朵/min,壁蜂为10~20朵/min)和明显的授粉效果,对植物的传粉作用显著[2,8-11]。

蜜蜂种类极其繁多,据Gauld(1988年)估计,全世界共有2.5~3.0万种,其中已记载的1.2万种。蜜蜂总科(Apoidae)约有一半种类分布于古北区(欧、亚),另一半分布于新北区(北美)。新热带区(南美)有1500种,澳洲区有5000种。其种类和数量以热带和亚热带较丰富,向北数量逐渐减少。吴燕如(1965年)估计我国蜜蜂总科种类有3000种。

蜜蜂总科绝大多数为独栖种类,这些种类从形态上看,有些是短口器的,如分舌蜂科、隧蜂科、地蜂科、准蜂科的一些种类;有些是长口器的,如切叶蜂科、条蜂科、蜜蜂科等;少数为社会性种类,如蜜蜂、熊蜂、排蜂、小蜜蜂和无刺蜂等。IonGauld及BarryBolton[12]依访花习性,将蜜蜂分为:单访花性种类(Monolectic),该类仅采集一种植物的花粉,高度特化且种类较少见,如花地蜂(Andrenaflorea)、欧洲宽痣蜂(Macropiseuropaea)。前者采访白泻根花,后者采访黄色珍珠菜的花;寡访花性种类(Oligolectic),可采集少数几种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花粉,该类型包括条蜂科、分舌蜂科、切叶蜂科;多访花性种类(Polylectic),采集花粉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常能采集当时开花的任何一种植物的花粉.此类包括某些切叶蜂科、大部分隧蜂科和条蜂科及所有蜜蜂科种类[1、2、9、12]。

蜂媒花的一般特征为:两侧对称(便于昆虫着落),色泽艳丽(常为黄色或蓝色),具蜂蜜,味清香而不浓烈,性器官隐于花冠内,雄蕊少数,胚珠多数[4]。

2传粉昆虫的利用与管理

斯蒂芬博士(1973)指出,可被使用或已被使用的流动资源的昆虫可分为两大类:①第一级资源(Primaryresources),即与一个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以一种补足的方式或者以一种竞争的方式互相影响以产生出一种需要的产品的种类。②中间资源(Intermediateresources),即与一个系统的其它组成部分通常以一种竞争方式互相影响以产生出一种利益或派生价值(即非产品)的种。自从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蜜蜂就被作为第一级资源加以管理。将蜜蜂作为中间资源加以管理,即给作物提供授粉服务,只是在近代才得到大规模的发展。

2.1国内外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与利用

2.1.1欧美国家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对家养蜜蜂传粉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也开展较早。1947年美国农业部农业局(USDA~ARS)在犹他州建立了“蜜蜂生物学及分类学实验室”,并将主要科研力量用于家养蜂和野生蜂对农作物授粉的研究方面[13-14],并制定了一套从种类调查到应用的研究方案[15]。欧洲议会STOA(scientificandTechnicalOptionsAssesment)投人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欧洲各国授粉蜜蜂、野生蜂和其它昆虫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对蜜蜂和其它昆虫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了考察,对利用蜜蜂和其它昆虫进行授粉的现状也进行了研究[16]。目前,发达国家在授粉机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触角电位技术(EAG)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气象色谱——触角电位连用技术(GC—EAD)和单细胞电位记录技术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到新的高度。在蜜蜂授粉的应用(如蜂的饲养与繁殖、放蜂时间、方式、方法等)研究方面,欧美国家已建立了一整套措施,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包括谷物、水果、牧草、花卉等各种作物[16]。

2.1.2国内对蜜蜂投粉的研究情况

利用蜜蜂授粉在我国起步较晚,总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在某些研究方面也有新的进展。王风鹤等[17]不但设计出了体积小、重量轻、冬季保温效果好的蜜蜂授粉专用箱;而且还根据北京地区的物候特点和农业种植情况制定了合理利用蜜蜂资源的工作日程表,使蜜蜂授粉正逐步取代人工授粉和喷洒生长素。姜立纲[18]研究了蜜蜂授粉在杂交l代西瓜种子制种中的应用,不但可保证西瓜种子纯度在98以上,又能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吴飞燕等观察了蜜蜂在纱罩内为大白菜亲本授粉情况,采用喷盐水、蜜+糖的方法.打破亲本材料的不亲和性,将蜜蜂引诱到花上采蜜传粉,不亲和材料种子量可提高2~17倍[19]。鹿明芳等重点研究了蜜蜂和壁蜂花期授粉技术,认为:①最佳放蜂时间为苹果中心花开放60%,以及桃花开放10%的时间;②为防止蜜蜂中毒,放蜜前10d园内停止使用农药;③放蜂密度为,盛果期果园每666.7m2用一箱蜜蜂,初始结果果园每0.66hm2用l箱蜜蜂。蜂箱均匀放置于园内,距离果树、房屋不少于3m.以利其起飞寻找花源。一旦蜂箱放置好后,不能再移动,否则蜜蜂不能返回箱内。④运送蜜蜂要在晚上7点至次日清晨7点进行,防止白天温度过高闷死蜜蜂[20]。

2.2国内外对野蜂传粉的研究状况

熊蜂为一种野生蜂,全球约240余种。它是管状花植物的授粉者.尤其是三叶草类。Trifoliumpratebse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饲料作物,但却自花不实,必须靠蜜蜂科昆虫授粉才能授精。早在本世纪40年代,欧美国家已开始熊蜂的人工应用研究,直到70年代熊蜂成为温室蔬菜的最佳授粉者被广泛用于生产。近年来.荷兰、比利时、英国等相继建立了工厂化周年繁育和出售授粉熊蜂的专业公司,随时向菜农提供并出口国外。通常由几十只至几百只熊蜂组成一个授粉群,可为温室作物授粉2~3个月。

我国的熊蜂资源非常丰富,国内有熊蜂110余种,占世界熊蜂种类的45%,但在熊蜂研究和应用方面均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1]。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昆虫授粉中心梁诗魁研究员申请的“熊蜂为保护地蔬菜授粉的生物学研究”是我国第一次列项研究熊蜂生物学。目前,该所已初步掌握了熊蜂室内周年饲养的关键技术,在国内首次取得了3种野生熊蜂人工驯养成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授粉熊蜂也繁育成功,并已建立起具有供种1000群能力的熊蜂繁育实验室,为工厂化繁育和授粉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黑彩带蜂Nomriamelandera(隧蜂科Halictidae)和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都是群集性的,特别喜欢在苜蓿上觅食,且能很好地为苜蓿授粉。黑彩带蜂是第一个进行人工管理为苜蓿授粉的野生种类[22]。Stephen利用质地及含水量适合、表面有适当盐分以减少蒸发的土壤设计出人工“蜂床”,使黑彩带蜂成功地用于苜蓿授粉,使苜蓿种子产量大幅度增加。人们在研究切叶蜂时,发现该蜂可以在钻孔的木板和装麦秆的盒子中营巢,这种人工巢床,比黑彩带蜂的人工巢床有许多优点,它不但化费少而且移动方便[23]。后来苜蓿切叶蜂作为人工管理传粉者.比黑彩带蜂更广泛地用于苜蓿传粉上,并使美国苜蓿种子产量从平均每英亩150~200磅提高到1500~1800磅。近20年来,该蜂在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家被广泛用于苜蓿授粉[2]。向日葵蜂Melissodesagilis和一种切叶蜂Eumegachilepugnata亦为野生蜂,1970年在美国用于向日葵授粉,使美国向日葵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2.2万hm2增加到400万hm2[2]。

本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有关野生蜜蜂的研究进展很快,不断有新的传粉昆虫种类被作为可管理资源用于生产。我国近年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报道,大分舌蜂为油茶的主要传粉者,可使油茶增产30%左右;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调查,春砂仁上有传粉蜜蜂11种,其中以彩带蜂效果最好;另外,云南勐腊药材公司调查,当地春砂仁的传粉者是排蜂和几种无刺蜂。匡邦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为红车轴草、白车轴革,光叶紫花苕、白香草木樨、紫苜蓿、紫云英等6种豆科牧草授粉的蜜蜂共有75种.隶属于6科2l属[24]。云南植物所的朱涛调查发现,芦蜂Ceratinasp.为白豆蔻等中药材的优良传粉者,并用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L.茎杆及芦竹ArundodonaxL.茎杆做成人工巢板,成功地将芦蜂用于白豆蔻等中药材的授粉[25]。

2.3壁蜂研究现状

壁蜂属(Osmia)隶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蜜蜂总科(Apoidea)中的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大部分种类独栖生活,但群集活动习性很强。其分布范围很广,除热带区,均有分布[26],绝大多数种类访花习性很强,是多种作物的传粉者,其中不少种类是多种早春开花果树的传粉者。壁蜂用腹部腹面的腹毛刷采集携带花粉,耐低温、访花效率高,授粉效果远远好于家养蜜蜂,早在十九世纪末,欧洲的Fabre及Ferton等就注意到此类蜂的访花习性,并对壁蜂属的生物学及个体生态学进行了研究[27]。

由于家养蜜蜂人工授粉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为了解决果树授粉问题,人们把目光转向野生壁蜂的开发和研究上。早在50至60年代,日本、美国及英国、荷兰等国家,就开始了壁蜂资源调查和人工应用研究,英国的O.W.Richardsl953年著的《社会昆虫学》中,详细描述了欧洲普遍存在的红壁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筑巢等生态习性。然而将壁蜂作为可管理资源,成功地用于果树授粉,最早开始于日本。40年代日本人松山荣久氏最先开始研究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Rad.)的人工应用技术,并成功地用于果树授粉。50年代后,由于果品生产上授粉不足问题越来越严重,人工授粉已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角额壁蜂授粉被日本国内所普遍重视,前田泰生及北村泰三等1965年对角额壁蜂的授粉效果、必要饲养数、应用技术等作了进一步系统研究[26],并对日本常见的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Rad.)、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Alfken)、叉壁蜂(OsmiapedicorhisCockerell)、壮壁蜂(OsmiataurusSmith)等比较生物学和生态学做了初步研究。角额壁蜂作为日本当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用于苹果、梨、樱桃等果树授粉上,并作为果品生产上提高产量和质量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

1972年,Torchio等将在犹他州诱集到的兰壁蜂〔OsmialignariapropinquaCresson〕,经实验室人工驯化,释放到加州的扁桃园,为扁桃授粉获得成功,大大提高了座果率[27]。后又将这种壁蜂用于苹果等果树授粉。与此同时,美国70年代还从西班牙引进角壁蜂(Osmiacornuta),从日本引进角额壁蜂,为扁桃、苹果、杏等果树授粉[28]。其中,角额壁蜂在美国东部高湿地区获得成功。Torchio1987年在加里弗尼亚南部海岸山区,收集到大量的Osmiaribifioris,这种壁蜂被引入加州北部用于兰莓授粉,结果发现,这种蜂在兰莓上授粉效果非常显著,每分钟访花20朵,比意大利蜜蜂快3倍多。自1992年以来,这种壁蜂被广泛用于兰莓生产[29]。

在欧洲,壁蜂作为可管理的资源主要有两种:角壁蜂(Osmiacornuta)和红壁蜂(OsmiarufaL.)。1974年以来,红壁蜂在前苏联被成功地用于苹果、樱桃等果树授粉,明显提高了座果率和果品质量。

我国对壁蜂届生物学、生态学研究起步很晚。1987年中国农科院生防所从日本岛很大学引进1500只,并在山东威海试验成功[30],1989年在研究角额壁蜂的同时,通过人工设置的巢管,诱集到山东威海两种野生壁蜂——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Alfken)和紫壁蜂(Osmiajocoti)。周佛儒、魏枢阁等对3种壁蜂的人工应用技术作了进一步研究,1990年在我国山东烟台、威海部分果园开始推广应用。王风钨等在北京地区果园试验表明,利用凹唇壁蜂授粉后,果品质量和产量明显提高。1990年,西北农业大学袁锋教授等对陕西果树传粉昆虫进行调查的同时,在陕西礼泉诱集到三种壁蜂:凹唇壁蜂、角额壁蜂和叉壁蜂(Osmiapedicornis),其中凹唇壁蜂为陕西优势种。除上述4种壁蜂外,我国北方还存在壮壁蜂(OsmiataursSmlth)[36~37]。山东日照市的高月世等发现,当地壁蜂体黑色、粗胖、胸部毛刷比其它壁蜂长且大,采粉能力强,繁殖率较高,经调查,利用这种壁蜂传粉,可显著提高座果率,效果仅次于人工授粉,比自然授粉高4.5倍[31]。

3昆虫传粉的经济效益

昆虫传粉可以使植物得到充分选择授精的机会,提高杂交优势,提高果实和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并能增进植物的生活力。MartinovskiD等以洋葱(AlliumcepaL.)的几个种群和品系为试材,研究了机械和昆虫传粉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昆虫传粉的种子产量比机械传粉高25.74%,比对照高44.38%[32]。全世界被子植物有80%为虫媒传粉,被人食用的植物种类约有3000种[6],绝大多数为显花植物,蜜蜂等传粉昆虫为这些植物授粉创造的价值之大难以估量。白三叶草的花雌雄同株,但不能自交,它们授粉杂交完全依靠昆虫访花,主要是蜜蜂。RodetC等[33]曾调查研究了蜜蜂(Apisspp.)对白三叶草自花授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雄花上开放式传粉的花粉沉积比单个蜜蜂访花多30%,这与访花者一天之内访花多于一次相一致。因为系自花授粉,在完整花上,一个蜜蜂首次访花后柱头即达到饱和状态(接近280个花粉粒)。额外的访花不能增加花粉沉积,但从到达胚珠的花粉管数量而言,它们提高了花粉的效率,对这样的易饱和柱头而言,自交花粉不能抑制杂交花粉的活性,但对需要数倍蜜蜂访花以实现最大量受精而言却是一种限制。

据前苏联有关文献报道,蜜蜂授粉可使荞麦增产35%~40%,棉花为20%~25%,向日葵40%~45%,温室番茄22%~40%,温室黄瓜50%。我国有关报道认为蜜蜂授粉可使油荣、向日葵、荞麦、柑桔、苹果、梨、棉花等增产,增幅可达5%~60%。邵永祥等曾研究了蜜蜂对香梨的授粉情况.结果表明,蜜蜂授粉的香梨比自然授粉的座果率提高25%,香梨增产32%以上,商品率提高50%[34]。美国198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蜜蜂为农作物授粉的价值接近200亿美元,其中果品和瓜类为33亿多,种子和纤维类为25亿多,茶类和首蒋草为60亿,间接因蜂传粉而得到的牛(乳牛)和牛奶产值为70多亿.而蜂蜜和蜂蜡等的总价值仅1.4亿.农作物增产值比蜂产品要高出143倍(1evin,1983)。

GalzoniGL等在意大利Faenza附近一个自交不亲合李(PrunussalicinaLindl.)园进行了昆虫控制传粉的试验研究,在该园开花率达70%时,将Apismellifera、Osmiacornute、Bombusterrestris引入果园。在果园内5点取样.每天调查3h,计数访花昆虫数量以确定传粉昆虫的效率。试验中未查到Bombusterrestris访花。在每样点,访花者总数与挂果数及总产量显著相关。给果树套罩,用不同昆虫独自试验,结果Apismellifera传粉的果实产量最高[35]。GadanSaucoV等在加那利群岛研究了传粉昆虫对温室栽培芒果座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昆虫自由进入且以Torbet和Irwin花粉进行杂交授粉后,可得到最高座果率。同时也说明蜜蜂对温室栽培芒果授粉的重要性[36]。

美国的Ecker和Shaw(1960)认为,传粉昆虫授粉创造的经济效益,其中80%是由家养蜜蜂带来的,但这一观点遭到多数昆虫学家的否定。可见自然界大量的野生蜜蜂及其它传授昆虫创造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大的。70年代后苜蓿切叶蜂在美国、前苏联等国被用于苜蓿授粉,使苜蓿种子产量由100~200kg/hm2上升到200kg/hm2。大分舌蜂为油茶传粉,使其增产30%左右。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兰壁蜂(Osmialignariapropingus)、红壁蜂(Osmiarufa)及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Alfken)在日本、美国、俄罗斯及中国等果园使用,为苹果、扁桃、梨、樱桃等果树授粉,大大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

4存在问题及对策

传粉昆虫的研究在我国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传粉昆虫资源调查工作力度不够。只有掌握了更多的传粉昆虫资源,才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并从中筛选出传粉能力和抗逆能力强、繁殖力高、易驯化的传粉者。这项工作是传粉昆虫大田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国内在这方面已经作了部分工作,如许怀李(1993)和罗禄怡(1992)分别对内蒙古和贵州的牧草授粉蜂进行了调查,鲁挺(1988)对豆科牧草传粉昆虫进行了调查,匡邦郁(1993)对云南授粉蜜蜂资源进行了调查等,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应在全国不同生态区进行传粉昆虫资源调查,在整理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系统挖掘新的资源。

其次,对传粉昆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缺乏系统研究。因为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是传粉昆虫人工管理和传粉技术的理论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虽已建立起了供种l000群熊蜂能力的实验室,但要实现规模化饲养还需解决以下基础性问题:(1)熊蜂快速繁育的适宜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生态因子;(2)蜂群内部个体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各时期的主要致死因子。提高产卵率,成活宰的各项措施;(3)如何提高蜂王的交配率,如何贮存蜂王;(4)科学合理布局饲养场所,一方面便于饲喂,另一方面便于清扫粪便及死虫和死蜂,以免对蜂群造成影响。建议今后在此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第三,传粉昆虫的人工繁殖研究工作面太窄。对传粉能力和抗逆能力强,但繁殖力低的昆虫可探索人工授精的可能性,开展人工繁殖。目前,只有在蜜蜂上这项工作开展较多,其它传粉者人工授精方面的研究很少或未见报道。

第四,传粉昆虫的定向育种工作很少进行。从自然环境中筛选的野生传粉者往往不如人意,有的传粉能力很强但却不易驯化;有的易驯化,传粉能力也不错,但繁殖力很低;有的繁殖能力强,但传粉能力却太差。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佳途径就是开展传粉昆虫的定向繁育工作,力争选育出各方面都能满足大田生产的传粉者。

第五,加强野生资源的驯化和管理研究。野生资源的驯化和人工管理是其大田推广应用的前提条件。不但要关注入工饲养的设备、设施的研究开发工作,而且还应重视某些植物在传粉昆虫管理中的作用,在这方面MacedoJF等[37]曾作了有益探索。他们在巴西的大田试验中发现,Walthriaamericana有极强的诱集传粉昆虫的能力,在研究的12个月共记录了7种蜜蜂和72种黄蜂。Augochloropsiscallichroa是观察到的最常访花的蜂种,访花期可达9个月,由于Walthriaamericana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垦植植物,所以它可移植于耕地或传粉昆虫的栖息地,通过给多种蜜蜂和黄蜂提供花粉来对传粉者进行管理。

第六,重视传粉昆虫的病虫害研究工作。英格兰Cumber曾报道,伦敦郊区80%野生熊蜂寄生有线虫。Schmid调查发现,瑞士大约有10%~30%的熊蜂成熟后被体内寄生性眼蝇科幼虫侵害,使宿主授粉效率大为降低,不久即死亡。Holam曾指出线虫对熊蜂的最大危害是破坏其卵巢发育。可见传粉昆虫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跟不上去,其饲养和授粉的产业化也很难实现。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亟待加强。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第七,现有的传粉昆虫授粉技术不能适应传粉昆虫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授粉技术低下,是目前制约传粉昆虫大面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学农药使用仍占优势的情况下,传粉技术的研究工作应放到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尤其是以生防为主的综合防治)系统中加以考虑和研究,各方面工作要协同进行,病虫防治技术要与昆虫传粉技术相匹配,即不考虑昆虫传粉的防治技术和不考虑防治技术的传粉技术都是不可取的。

第八,传粉昆虫产业化进展缓慢。在我国除技术和农民的观念因素外,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缺乏对传粉昆虫产业化进程影响颇大。没有优惠政策的支持,也就没有企业界的介入,昆虫传粉也就只能是小打小闹。要改变这一局面,可在推广工作较好的地区进行企业化试点,对参与的企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加速传粉昆虫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