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常见的重要授粉蜂种类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9-18 15:39:35其他授粉动物7731

(一)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Fabr.)

简称中蜂,是东方蜜蜂是一个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西南、中南、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是我国南方主要饲养的土著蜂种。

中蜂善于利用零星蜜源,能节约饲料,适应性强,抗寒耐热,环境恶劣时能节制产卵量,适宜果园定地饲养为果树授粉。

中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担负起为植物的授粉工作。据匡邦郁15年来在云南的观察统计:中蜂采访的植物达328种,隶属于25科。云南省蜜蜂研究所王海蓉曾对向日葵的授粉蜜蜂进行过调查,中蜂占采访蜂数量的28%。广东、福建等地利用中蜂为荔枝、籽莲和水稻授粉,均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据云南农业大学东方蜜蜂研究所利用中蜂为甘蓝制种的授粉效果,种子产量增加了17.2~18.2倍;为金沙李授粉座果率提高了50.5%。因此,中蜂是一种理想的授粉蜜蜂,应大力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有计划地在果园放置中蜂,让我国这一土著蜂种发挥更大的授粉效能。

(二)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L.)

原产于欧洲和非洲,现已引入世界各地饲养。我国引入饲养较多的是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Spin),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特别是长江和黄河流域。意大利蜂能维持强大群势,对大面积蜜源采集能力强,产蜜量高,但对零星蜜源利用力较差,对饲养消耗量大,在缺蜜时,容易出现缺饲料现象。因此,适宜于大面积果园饲养和转地饲养。

意大利蜂群体大,喙长,是国内外利用的主要授粉蜜蜂。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利用意蜂授粉能使油菜增产30~60%,向日葵增产30~50%,荞麦增产25~66%,棉花增产5~12%,牧草(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增产30~50%、苹果增产20~47%,苕子的种子增产6倍以上。而且还可以提高油菜、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的出油率,减少棉花落蕾、落铃和增加纤维长度,提高牧草的蛋白质含量,对改进农产品的品质有显著作用。因此,提倡在蜜源丰富而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专业化意蜂场,为授粉业服务。

(三)大蜜蜂(ApisdorsataFabr.)和黑色大蜜蜂(ApislaboriosaSmith)

又称排蜂。分布于云南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和台湾的一种大型野生蜂。

大蜜蜂营造单一垂直方向的巢脾,暴露于空中,在云南西双版纳常见一棵树上有数群、数十群,乃至上百群。傣族农民在大蜜蜂的繁殖季节,锯断有大蜜蜂的树枝,将数枝、蜂巢和蜂一起带回村寨附近,捆绑在树上喂养,用烟催蜂离脾,收取其蜜、蜡。印度中央养蜂研究所已将大蜜蜂箱养,可以转地。

大蜜蜂体大,吻长,飞行速度快,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宝贵授粉蜂资源。据在西双版纳等地观察统计:大蜜蜂采访的植物有番木瓜、椰子、香蕉、橡胶树、砂仁、鸭脚木等48种。据勐腊县医药公司实验,大蜜蜂是砂仁的理想授粉昆虫。

大蜜蜂近缘的黑色大蜜蜂(ApislaboriosaSmith),又称岩蜂。分布在西藏南部、云南西部和南部。营单一巢脾,附着于岩石上,常数群至数十群同在一岩隙中,成纵向垂直排列。体大,喙长,对当地林木、瓜果有重要的授粉作用。据1983年在云南怒江州观察统计:它采访的植物有玉米、南瓜、野坝子、香薷、杜鹃、华椴树、柑橘等52种。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授粉作用。

(四)小蜜蜂(ApisfloreaFabr.)和黑小蜜蜂(ApisandreniformisSmith)

又称小草蜂。分布于云南中部以南地区、广西西南部及东南部。体长7~8毫米。筑巢在次生灌木丛和杂草丛中,巢脾比手掌稍大,也有三型蜂分化。每年可取1~2千克蜜。

小蜜蜂属社会性小型蜜蜂,数量多,体小灵活,可以深入花管为植物授粉。据匡邦郁六年来在云南观察统计:小蜜蜂采访的植物有葫芦科(瓜类)、豆科(豆类、牧草等)、唇形科、蔷薇科(果树)、十字花科、大戟科、芭蕉科等24科的134种植物。初步实验结果:小蜜蜂可以在短期内进行人工饲养,但外界蜜源缺乏时,常弃巢飞逃。可以进一步研究进行人工驯化,利用其为农作物和果树授粉。

在云南西双版纳和临沧地区南部,还生活着另一种黑小蜜蜂(ApisandreniformisSmith)体长8~9毫米,腹部全为黑色,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热带地区,营巢在次生稀树草坡的小乔木上,离地面2.5~3.5米,单一巢脾固定在树枝上。据统计,黑小蜜蜂采访植物有芭蕉、香蕉、南瓜、辣椒、茄子、砂仁、柑橘、锁莓等23种,是一种可以进一步驯养的优良授粉蜜蜂。

(五)无刺蜂(Trigona)

在我国已发现10种,以黄纹无刺蜂(TrigonaventralisSmith)分布广、数量多。分布于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无刺蜂属是一类营群体生活的能酿蜜的蜜蜂科昆虫,体型微小,体长3~5毫米。工蜂的后足胫节宽,外缘具长毛,形成花粉筐。后足跗节宽扁、内表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是对采集和授粉的适应;腹部末端无蜇针;群内也有不同的分工,雌蜂专司产卵,个体较大。雄峰也能采集,个体大,交配后不久即死亡。工蜂数量上万只,专司采集花粉、花蜜和哺育后代。

据匡邦郁等观察,黄纹无刺蜂活动的最适宜温度在20℃以上,以25℃以上活动最强;13℃时出现冻僵现象,常在飞行中掉落地上;在昆明驯养观察,夏天活动高峰期为11∶30~15∶30时。对光十分敏感,如用电灯射巢门,气温低于10℃以下,也会飞出巢外。

黄纹无刺蜂体小灵活,可以深入花管采蜜,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据昆在明观察:常采访油菜、瓜、果、女贞、玉米等20多种植物。勐腊县医药公司利用无刺蜂为砂仁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1981年从云县购买一窝北移至昆明进行驯养,基本成功,采用树段挖空为桶,放在阳光充足处,巢门面向开阔处。冬天,应放在背风遮荫处,防止因光的在刺激出巢被冻死。严冬时桶外应用塑料薄膜严加包裹,外面用干草包装捆绑,放入室内避光处。入冬前补足饲料,以使安全过冬。早春也应饲喂,以促进加速繁殖。今后可以大量驯养,作为专业授粉蜂种,为授粉业服务。

(六)切叶蜂(Megachile)

种类较多,其中分布广、数量多、授粉效果好的有苜蓿切叶蜂(MegachilerotundataFabr.)、淡翅切叶蜂(MegachileremotaSmith)、北方切叶蜂(MegachilemanchurianaYasumatsu)等。切叶蜂雌性腹部各节腹面具整齐排列的毛刷,为采花粉器官。

切叶蜂营独栖生活,每年繁殖1-2代。寡食性或多食性,采访苜蓿、草木犀、白三叶草、红三叶草等多种豆科牧草,也常见采访薄荷、益母草、野坝子、香茶菜等唇型科植物。采访速度快,每分钟采约11~15朵花。雌蜂能将花朵打开,用“腹毛刷”采集花粉。当切叶蜂钻进花朵采集花蜜时,花内的柱头很容易接到切叶蜂腹下的腹毛刷,从而接受很多花粉,完成授粉作用。

人工饲养、繁殖苜蓿切叶蜂,并用来为紫苜蓿授粉,已成为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发展畜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切叶蜂的蜂种资源十分丰富,他们能为多种牧草、果树授粉。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开展人工驯养工作,为草山建设服务。

(七)彩带蜂(Nomia)

种类繁多,常见种类有蓝彩带蜂(NomiachalybeataSmith)、齿彩带蜂(NomiapunetulataWestwood)等。体型中等,胸部密被绒毛;腹部背板着生有蓝、蓝绿、绿、黄、白等彩色毛带。雌性的采粉器官位于后足的腿节或胫节、是由长毛组成的毛刷。

彩带蜂筑巢于土中,巢的群体大,多者可达20万个,巢室椭圆形,内装花粉球,雌性在花粉球上产卵,一年一代。采访苜蓿、三叶草、益母草、蜀葵等植物,采集范围约1公里。据云南、广东等地报道:利用蓝彩带蜂、云南彩带蜂(NomiayunnanensisWu)和黄绿彩带蜂(NomiastrigataFabr.)为贵重药材砂仁授粉,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八)熊蜂(Bombus)

又称丸花蜂,分布遍及全球,种类很多,我国常见种类有黑足熊蜂(BombusatripesSmith)、黑胸熊蜂(BombushaemorrhoidalisSmith)、黄带熊蜂(BombustrifasciatusSmith)等。大体或中等,全身密披黑、黄、火红等色长毛。雌蜂后足胫节宽,端部周围被长毛,形成花粉筐;后足基跗节宽扁,内表面有整齐排列的毛刷,是采粉器官。

熊蜂在土表或土洞内营巢,过群居生活,群里有雌蜂、雄蜂、和工蜂三型分化,平时一群数十只至数百只蜂,繁殖季节可达400-600只。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物,全身长满毛茸茸的长毛,并有采集花粉的专门器官,能够携带大量花粉穿梭飞行于花间,帮助植物传授花粉;喙很长,能吸取到窄而深的花冠底部的花蜜,这是一般昆虫办不到的。一只熊蜂一天能采访2000-3000朵花,采访范围可达数公里,据前苏联学者报道,熊蜂在红三叶草上工作速度很快,1小时内一只熊蜂飞临花朵平均数是1500次,为熊蜂制造人工小舍,引诱在其中繁殖,再引至三叶草地授粉,效果很理想。因此,保护熊蜂营巢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引诱它们在牧草地附近繁殖,增加其种群数量,也可作为发展畜牧业、进行草山建设的措施之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已成功的驯养北京地区的4种野生熊蜂,并用以为果树、蔬菜授粉,取得了良好效果。

(九)壁蜂(Osmia)

壁蜂是多种落叶果树的优良传粉昆虫。前世界约有70余种。它们都属于蜜蜂总科Apodea切叶蜂科Megachilidae壁蜂属Osmia,为野生独栖性昆虫。壁蜂具有耐低温、采集速度快、不需要人工饲喂、便于管理的特点,被广泛用于为果树授粉。

壁蜂大部分种类行独栖生活,但也有群体活动筑巢的习性。我国现已发现并研究较多的壁蜂种类主要有:角额壁蜂OsmiacornifronsRadoszkowki、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taAlfken、叉壁蜂OsmiapedicornisCockerell、紫壁蜂OsmiajacotiCockerell和壮壁蜂OsmiataurusSmith5种,其中,以凹唇壁蜂种群数量大、授粉效果明显,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果区的优势蜂种。

凹唇壁蜂一年一代,在人工驯养利用的条件下,均喜欢在芦苇管内营巢,幼虫和蛹及羽化后的成虫均在巢管内生长发育,在巢管内呆住的时间约300天。而羽化后经过滞育状态越冬后的成虫,一般在早春3月下旬破茧出房,采集花蜜、繁衍后代,在5月上旬,成蜂寿命结束。成蜂工作时间约60天。

壁蜂为果树授粉的技术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西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驯养凹唇壁蜂OsmiaexcavatataAlfken为果树授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十)无蛰蜂(Amegilla)

常见种类是绿色无蛰蜂(AmegillazonataL.)体长约13-14毫米,腹部背板上鲜艳的的绿色绒毛带,吻很长,可达7-8毫米。生活力很强,飞行疾快,动作敏捷,采访一朵花只需2~3秒钟。从春至秋常见在花从中采集。据观察,采访植物有南瓜、黄瓜、苹果、向日葵、红三叶草、砂仁、油菜、甘蓝、荞麦、菜豆等46种,边采蜜又采粉时,授粉效果很好。

(十一)地蜂(Andrena)

常见种类有黑地蜂(AndrenacarbonariaFabr.)、白带地蜂(AndrenaalbotasciataThoms)等。体长7~10毫米。全身被满绒毛,雌蜂后足转节具毛刷,为采粉器官。

地蜂为独栖蜂,一年繁殖一代,营巢于地下。白带地蜂采访小冠花时,首先头部向着翼瓣,将喙伸入花管吸蜜,然后调转180度,腹部末端向着翼瓣,头部位于雌蕊之上,由于全身绒毛粘附花粉,授粉效果交好。据观察,白带地蜂采访苜蓿、向日葵、桃、紫薇、山梅等16种植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湖南省郴州油茶产区发现几种地蜂不怕油茶生物碱毒害,能在油茶林中大量繁殖没平方米有200多个巢穴,是油料树木油茶的重要授粉昆虫。

(十二)木蜂(Xylocopa)

据吴燕如报道,中国已发现21种,而其中有18种分布于云南,较为常见的是黄胸木蜂(XylocopaappendiculataSmith)。体长17~19毫米;后足扁平而短,形成花粉筐;营巢于木头、竹筒里,只有一个孔道;耐寒性很强,外界气温15℃时,仍能到处采集花粉。从春天到深秋处处可见黄胸木蜂采访花朵。体大舌长,能携带大量花粉,授粉效果较好。据8年的观察统计;黄胸木蜂采访植物有菜豆、白芸豆、瓜类、果树、蔬菜、牧草等67种,起着重要的授粉作用。

(十三)其他授粉蜜蜂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除上述种类之外,蜜蜂总科(Apoidea)的昆虫在世界上已发现约2万种,估计中国不少于3000种,在大自然中为植物的授粉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药物研究所朱涛等人利用芦蜂(Ceratinia)对白豆蔻花的一次性授粉结实率高达42.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发现芦蜂是重要药材天麻的主要传粉昆虫。朱涛等人用干燥的飞机草(EupatoriumodoratumLinn)制成的人工巢板,在20厘米长的草秆两端各钻一内径0.4厘米,深约5厘米的小孔洞,于4月下旬安放在豆蔻开花的地边,芦蜂在飞机草人工巢板上筑巢的管孔数达13.3%。傍晚作短距离迁移,在巢板上栖居的芦蜂仍能正常出勤活动。用此方法繁殖芦蜂是扩大田间蜂群数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西北农业大学调查结果证明:条蜂(Anthophora)、等授粉效果也很好。由于大量施用农药、开垦荒地,以及不适当的耕作制度,都会规导致授粉昆虫授粉数量日趋减少。因此,开展保护野生蜜蜂工作,是授粉的需要,也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需要。加强野生授粉蜜蜂资源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和利用资源,进而对其生物学(筑巢习性、食性、传粉行为及物候学研究),便于人工驯化,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农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