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蜂史(三)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4-10-28 09:46:25养蜂技术1750

三、西蜂的传入与活框蜂箱养蜂的推广

活框养蜂即新法养蜂。中国养蜂业以引进西方蜜蜂和近代活框养蜂技术为契机,发展迅速而曲折,大抵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⒈活框养蜂技术与西方蜜蜂的引入

清末,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富国救民之道,积极倡导西学。活框养蜂技术也随之传人中国。1875年7月3日《万国公报》刊登介绍美国佬养蜂情况的文章,这是传人中国最早有关养蜂方面的西方文献。1876~1877年,由英国傅兰雅译的《西国养蜂法》问世;1898年,由鬼子花房柳条著、藤田丰八译的《蜜蜂饲养法》出版。在中国,这是两本最早的养蜂译著,书中介绍了一些蜜蜂生物学和蜜蜂王国的奥秘。

1903年清政府将养蜂列为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的教学内容,对科学养蜂是一个很大的促进。1908年和1909年,广州报刊上分别刊登了《蜜箱之制造》和《春季蜜蜂之处理法》等介绍其他国家近代养蜂技术的文章。

1896年后东北黑蜂及新法养蜂技术内俄国传人东北。据《珠河县志》卷十二记载:自东铁筑成(1896),一般俄民多有携蜂种于哈(哈尔滨)附近。迄今已成为东路沿线唯一之家庭事业。此后,俄国的黑包蜜蜂及新法养蜂技术传入中国东北,即为现生的东北黑蜂。

1900年俄国入侵新疆,东正教徒把高加索蜂带至伊犁和阿尔泰两地饲养,即后来的新疆黑蜂。现在的伊犁黑蜂和阿尔泰黑蜂从体色和某些行为表现看,均届前苏联高加索蜂种的两个不同品系。

清未翰林驻美公使龚怀西,1912年秋由美国佬携意大利蜂5群回国,置家乡合肥私邸饲养,他是意大利蜂最早的引进者;但蜂群由他人管理,对近代蜂业发展影响甚微。真正以养蜂生产为目的而引进意大利蜂者是清末秀才张品南,他于1911年在闽侯与人合办三英蜂场,饲养中蜂。1912年赴鬼子学习活框养蜂技术。

1913年春购意蜂4群及西方蜂具和著作回国。他毕生致力活框养蜂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为开创中国近代养蜂事业之先驱。早期与张品南齐名的是无锡的华绎之。1900~1910年,华绎之在无锡荡门镇试办蜂场;1911年参考欧美新法饲养中蜂,并自制巢础,供本场扩充。1916年和1918年先后从鬼子引进意蜂王3只和意蜂12群,1921年又从美国佬引进意蜂5群,他为开拓中国近代养蜂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895年10月台湾被鬼子强占,随后意蜂由鬼子传人,至1919年已发展到1.55万多箱。192l~1925年间,台北农业试验所畜产系(现台南新化的畜产试验所)试验、推广鬼子农林省畜产试验场养蜂育种室提供的意蜂良种。

⒉近代蜂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利用活框蜂箱养意蜂肇始于1913年福建闽侯县。20年代初盛于江浙,后转盛于华北,30年代中后期传遍全国。

在闽侯引进意蜂进行科学饲养的影响下,上海的戚秀甫、南京的徐受谦、绍兴的郦辛农和温州的吴小峰,都相继兴办蜂场。一时江浙成为南方推广新法养蜂技术的策源地。北方新法养蜂开始于天津农事试验场。1914年该场由鬼子引进意蜂,但影响不大。1917年北京农事试验场张伯衡也从其他国家引进意蜂。后来他设兴农园养蜂场,出售蜂种、蜂具,促进了华北新法养蜂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普及活框养蜂技术的专著始陈于世。《实用养蜂新书》(1912,沈化奎译、《最近实验蜜蜂饲育法》(1913,鬼子驹井春吉著,顾树屏、华堂合译),这是两本早期译著。《养蜂白话劝告》(1917,戚秀甫)、《养蜂全书》(1918,郑蠡、江声)、《养蜂大意》(1919,张品南)等为早期著作。1920年由张品南编印的《中华养蜂杂志》诞生,是中国第一本养蜂杂志。这些书刊在推广普及近代养蜂技术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年代中后期蜂场增多,规模日益扩人。南京1923年开始养蜂,全城不过20箱左右;到1930年初,城乡内外巳达2000箱以上,大小蜂场10余家。江浙规模最大者为1921年创办的华绎之养蜂公司。该公司还办有养蜂学校和蜂具厂。1922年造蜂船7只,在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实行转地养蜂,每群蜂年产蜜50kg以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是北平李林园养蜂场。该场创办丁1925年,最初仅养意蜂7群,到1929年激增至300余群,年产蜜量达1.5万kg以上;还办有养王场、蜂具厂,而且出版养蜂刊物。到20年代末,这些大型养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经济实体,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对全国养蜂业具有示范作用。

养蜂的关键在于养王。20年代初,养蜂界重视养王,而卓有成效者为数寥寥。大约在1920年前,张品南就掌握了意蜂的移虫育王技术。他培育的人工蜂王除供本国销售外,每年还返销鬼子数百只。其次是华绎之。1918年他东渡鬼子购蜂种,次年人工育王、分蜂成功,但系意蜂杂种。为此,1921年他又从美国佬购买意蜂,翌年育成新王180多只,均为意蜂纯种。1928年华绎之养蜂公司仅春夏两季就育成蜂于600只左右。

到30年代初,育王技术逐渐推广,且日臻先善,因而人工蜂王锐增,大大刺激了近代蜂业的发展。30年代中期李林园养王场每年邮寄到全国各地的蜂王可达1000只以上。

20~30年代,在蜂具的发明和仿制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1926年黄于固仿制成意大利蜂巢础机,为全国首家;1930年再创中蜂巢础机;其后还研制成功全套保险巢箱、转地饲育箱等。在蜂具的研制上颇有成效的还有吴小峰。他一生设计了40多种蜂县,主要有防止蟾蜍夜袭器、熊蜂拍、摇蜜机等。此外,还有徐受谦的小型中蜂巢箱、解景戊中蜂巢箱、郦辛农转地饲养箱、张进修式中蜂箱和于博亚高窄式中蜂箱均在各地推广。

养蜂协会、研究会、专业学校及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应运而生,反映了养蜂业的兴旺。

1925年冬在南京创办益群养蜂研究会,1929年4月在北平成立华北养蜂协会,向年在山东济南成立山东养蜂学会,1932年成立湖南养蜂协会。中国昆虫学的开拓人张巨伯也创办过中华养蜂改进社。这些组织大都编辑专刊,指导养蜂生产,沟通和政府的联系,推动了新法养蜂技术的推广和近代蜂业的发展。20年代末,劳动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无锡教育学院等高校相继增设养蜂专业。与此同时,由国家、地方政府、学会、大型蜂场主办的各种学习班、训练班、函授班此伏彼起。到30年代初掀起了一个养蜂热潮。

⒊近代蜂业的勃兴、失败与停滞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新法养蜂进入勃兴时期,特点是形成了以分蜂贩种为目的的畸形蜂业,其显著的地域是华北。华北的养蜂中心是北平。北伐胜利后,全国政治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北平一些旧官僚盲目附和养蜂本微利博的传说,纷纷养蜂。风起云从者不下五六十家。

1929年仅北平附近和保定一带就有蜂1.6~1.7万箱,占全国新法养蜂业之大半。

养蜂需要大量蜂种,但供不应求。有的蜂场不惜喂糖分蜂,专营贩种之业。少数投机商人趁机从鬼子进口蜂群,牟取暴利。鬼子也趁机向中国出口大量蜜蜂:1928年为300群,1929年为8800群,1930年已达12.8万群。仅1932年从鬼子进口蜜蜂价值至少在500万元以上。然而,鬼子意蜂有一半不能越冬,而且患有严重的美洲幼虫腐臭病。1928年幼虫病在北平地区地方蜂群中发生。30~40年代迅速地在华北、华中地区蔓延,吞噬了无数蜂场。加之城市蜂场林立蜜源紧缺,转地受阻,广大养蜂户缺乏管理意蜂的经验等原出,而使华北蜂业,乃至全国蜂业连锁性遭到失败。1931~1934年华北养蜂跌人低谷。1933年6月华北养蜂协会自然解体。与此同时,意蜂和新法养蜂技术却因华北地区蜂业的兴衰而传播到全国。

此时,蜂界紊乱。不少人认为养蜂误我,而有识之士如李俊、黄子固等却提出整顿蜂业的措施:宣传-奖励-取缔-保护。南京国民政府也公布了各种保护蜂业的法令。如《检验农产物病虫害暂行办法》19条、《蜂种制造取缔规则》和《蜜蜂进口检验规程》等,并在天津、上海海关派专业人员对输入的其他国家蜂种严加检验。河北、山东、湖南、浙江等地方政府在各省养蜂协会的敦促下,也相应实施了保护转地养蜂、减轻往来蜂群赋税、降低蜂蜜运费等一系列法规。到了30年代中期和末期,恢复了以养蜂取蜜为宗旨的正常副业。

正当全国蜂业开始复苏时,1937年又遭到鬼子帝国主义的跃踊,使刚刚抬头的养蜂生产再次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无数农村蜂场被捣毁,城市蜜源短缺,转地受阻蜂业凋敞。江浙养蜂协会战前会员百余场,战时仅存40余场。抗战胜利时中国养蜂业已濒于破产。

在整顿畸形蜂业和复兴战后蜂业的30~40年代,《中国养蜂杂志》异军突起。该刊于1934年1月由黄子固创办,直到1956年更名为《中国养蜂》,同年7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接办,1958年4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编辑,1959年1月至今划归该院蜜蜂研究所承办,为中国历史最长的养蜂专刊。其时有影响的刊物还有曾仙舟主编的《华北养蜂月刊》(1929年6月~1933年9月),该刊后期迁至上海并更名为《中国养蜂月刊》(1933年10月~1934年),李俊主编。此外还有贺子固创办的《养蜂月报》(1930年4月~1937年)。

40年代后期在蜂病的防治和用新法饲养中蜂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养蜂生产出现零星的复苏。尽管如此,近代蜂业在连年战争和病害的摧残下,基本处于停滞阶段。至1949年,中国蜂群达50万群(含中蜂、意蜂),年产蜂蜜800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养蜂业才得以蓬勃发展。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杨淑培)

引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农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