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蜂技术 > 蜜蜂育种 > 蜜蜂蜂种

养蜂技术正文

东方蜜蜂的亚种

湖北天马养蜂场2011-09-12 09:42:21蜜蜂蜂种5812

东方蜜蜂分为6个亚种,即中华蜜蜂(A.c.ceranaFabricius)、印度蜜蜂(A.c.indicaFabricius)、日本蜜蜂(A.c.japonica)及喜马拉雅亚种(A.c.himalayaMaa),阿坝亚种(A.c.abansisYunetKuang)、海南亚种(A.c.hainanaYunetKuang),其分布见图1。

东方蜜蜂亚种的分布

图1东方蜜蜂亚种的分布

A中华蜜蜂B印度蜜蜂C日本蜜蜂D喜马拉雅蜜蜂E阿坝亚种F海南亚种

⑴中华亚种ApisceranaceranaFabricius

为指名亚种,简称中蜂(图2)。原产于中国。除新疆、内蒙古、甘肃和青海西部之外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以西南、华中、华南的山区最多。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越南北部的东方蜜蜂也属本亚种,鲁特涅将伊朗东部、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东方蜜蜂也属于本亚种。

工蜂体长10~13mm,前翅长7.5~9.0mm,喙长4.5~5.6mm。体色变化较大:工蜂触角的柄节均黄色,但小盾片有黄、棕、黑3种颜色。处于高山区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纬度和低山、平原区偏黄,全身披灰黄色短绒毛。蜂王体长14~19mm,前翅长9.5mm。体色有黑色和棕色两种,全身覆盖黑色和深黄色混合短绒毛。雄蜂体长11~14mm,前翅长10~12mm,喙长2.31mm,体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绒毛。

中华蜜蜂

图2中华蜜蜂

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本亚种产生了许多地理变异,大致可以分为5个生态类型:

华南型分布于广东、浙江、福建及广西沿海地区。其特征是工蜂个体小,体色以黄色为主。分蜂性强,维持群势较弱,生产性能稍差。

华中型分布于浙江西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北部、贵州东部、四川东部和广西北部。工蜂个体比华南型大,体色黑黄相间,冬季偏黑色。分蜂性较华南型弱,维持群势较强。

云贵高原型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工蜂体型较大,体长13mm左右,吻总长在5.00mm以上,体色以黑色为主,第3、4背板的黑色带达60%~70%左右,分蜂性弱,能维持2kg以上蜂量的群势,生产性能好。

华北型分布于山东、山西、河北,陕西及甘肃东部。工蜂个体较大,但吻短,耐寒性强,防盗蜂能力强,一般群势也可达2kg的蜂量。

东北型分布于吉林省的长白山区、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南部。工蜂个体大,主要为黑色,前翅外横脉中段常有小突起,耐寒性强,强群能抗-30℃以下的严寒,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每群蜂量超过2kg。

⑵印度蜜蜂ApisceranaindicaFabricius

印度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主要蜂种之一(图3)。

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诸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以及中国云南省南端和海南省。

工蜂体长9~12mm,前翅长7.5~8.5mm、宽约2.85mm,后翅钩数平均约18.5个,喙长4.46~5.30mm,第6腹板长约2.35mm、宽约2.607mm。第3背板黄色(色度3.638±0.79),第4背板偏黑(色度2.041±0.14),第3和第4腹板的后幅宽小于4.00mm和3.10mm。蜂王体长约14~16mm,前翅长9mm,喙长3.0mm,触角基部、额区、足及腹部腹板红黄色。雄蜂体长11mm,前翅长9mm,喙长1.85mm,体色黑色。

印度蜜蜂

图3印度蜜蜂

印度蜂在主产区印度及其毗邻地区可分为3种类型:克什米尔型、山地型和平原型。克什米尔型分布在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北部,工蜂腹部细长,体色以黑色为主,前翅长约8.561mm,喙长约5.303mm,第4背板偏黑(色度1.985±0.24),是最大的一种类型。平原型分布在印度大吉岭以南的平原、高原以及斯里兰卡。工蜂体长8~10mm,喙长4.4~4.6mm,工蜂腹部以黄色为主,是个体最小的一种类型。山地型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区,包括印度大吉岭以北、缅甸北部山区,延伸到中国云南南端,工蜂体长9~11mm,前翅长7.9~8.3mm,喙长4.7~5.0mm,体色黑黄相兼。

山地型和克什米尔型能维持1.5kg以上群势,分蜂性弱,每群年平均产蜜15kg以上。而平原型群势小,易分蜂,每群年平均产蜜约5kg。印度蜂适应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饲养,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等国,除了采用传统的老法饲养外,业已开始使用活框蜂箱饲养。对于印度蜂的生物学特性亦已开展一些研究,如已测出工蜂采集范围半径约为900m,山地型工蜂采回的花粉混杂率只有0.2%~0.3%;蜂王(平原型)产卵维持两年,每日产卵数可达900粒;当外界气温高达37~42℃时蜂王仍能正常产卵等等。

此外,属于印度亚种不同生态型的,还有爪哇蜜蜂(ApisceranajavanaEnderl1906)和菲律宾蜜蜂(ApisceranaphilippinaSkor.1929)。

爪哇蜜蜂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以及马来西亚半岛和帝汶岛。工蜂体长10.0~11.5mm,平均喙长3.42mm,前翅长7.5~8.0mm,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后足基跗节具8条花粉刷的刚毛带。第5腹板的镜区比后腺区短。蜂群维持1~2kg群势。一般每群能生产10~20kg蜂蜜。

菲律宾蜜蜂分布在菲律宾群岛,以吕宋岛为主。工蜂体长9.5~11.0mm,前翅长7.0~7.5mm,喙长3.15mm,上唇基红色,第5腹板的镜区与相似的后腺区等长。体色黑黄,与印度蜜蜂相似。蜂群一般维持1~1.5kg的群势,分蜂性强。

⑶喜马拉雅亚种ApisceranahimalayaMaa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察隅河、西洛木河、苏斑里河、卡门河等的河谷地带,生存于海拔2~4km之间的山区,以墨脱、察隅、错那等县较多;云南西北部的迪庆州、怒江州北部。尼泊尔的东方蜜蜂也属于此亚种。

工蜂体长11.0~12.0mm,吻总长5.11±0.05mm,右前翅长8.63±0.12mm、宽3.07±0.07mm。体色灰黄色或灰黑色,第3腹节背板后缘有明显的黄色区。第5腹节背板狭长,第3腹节腹板宽度超过4.00mm,但小于4.38mm;腹部细长,维持群势中等。

⑷阿坝亚种ApisceranaabansisYunetKuang

分布: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地区、青海东部和甘肃东南部。

工蜂体长12.00~13.50mm,吻总长5.45±0.08mm;前翅长9.04±0.13mm,宽3.15±0.05mm;第3+4背板长4.21±0.110mm,第4背板突间距4.46±0.14mm;肘脉指数4.06±0.57;第3、4腹节背板黄色区很狭,黑色带超过2/3;足及腹部呈黄色,小盾片棕黄色或黑色。分蜂性弱,能维持每群2kg以上的大群,能充分利用大宗蜜源,生产性能高,是进行地方良种选育的好素材。

⑸海南亚种ApisceranahainanaYunetKuang

分布:中国的海南省。

工蜂体长10.50~11.50mm;吻总长4.69±0.13mm;前翅长7.79±0.80mm,宽2.95±0.06mm;第3+4背板长3.84±0.07mm;第4背板突间距4.04±0.06mm;肘脉指数4.53±0.96。第3、4腹节背板呈黄色,小盾片黄色。分蜂性强,不能维持大群。

海南亚种因生活环境不同,可分为山地型和椰林型2个生态型。

⑹日本亚种ApisceranajaponicaRa.Dosz.1887

分布:日本列岛。

形态特征:工蜂体长11.30~1.30mm,前翅长8.5~8.7mm,平均吻长5.25mm,工蜂体色以黑色为主,分蜂性弱,能维持1.5~2.5kg的蜂量群势(图4)。

1997年笔者参观了玉川大学蜜蜂研究所试验蜂场,采用高箱(箱高约0.5m)饲养,于脾保留在巢脾下方,成熟蜂蜜在巢脾上部,中间用木条隔开,取蜜时取出上部贮蜜区,不伤及幼虫,所取之蜜为纯净的成熟蜜,每群可取优质蜂蜜约20~25kg。

由于东方蜜蜂适应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生态条件,能抵御蜂螨、美洲幼虫腐臭病和胡蜂等3大主要敌害,较好地利用分散零星的蜜粉源,因此在中国的南部山区和印度的北部山区,采用活框饲养方法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湖北天马养蜂场,加我们的微信一起学养蜂。

日本蜜蜂 日本蜜蜂

图4日本蜜蜂